Skip to content

《东西的故事》

这是一本有实效的书:读完大概率能帮你省钱、省心、省时间。

读了这本书,再看看周边每一件“东西”,它们好像都变得有点不一样了,比如,本子。

storyofstuff
(图片来源于:www.storyofstuff.org)

本子除了可以用来写字之外,它曾经还是一棵树,经过①开采环节,被送进了工厂,经过②加工环节,混合了其他的材料变成了本子,经过③销售环节的层层流转来到了我的身边,经过④使用环节,最终沦为垃圾,在⑤垃圾处理环节,它的未来也许会变成另一种纸,或者一团灰烬?

本子和“我”的关系,只是它漫长生命周期里一个小小的部分,蜡笔、铅笔、钟、台灯、手表、电脑、耳机,还有桌子和椅子,我视野所及的这些“东西”也都同样如此。

他们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最初,它们都是分布在这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经过种种环节,汇聚到“我”的身边,为“我”所用。而这里,也只是他们的短暂停留地

在过去,制造他们花费的代价,包括消耗的资源、能源、新形式的“圈地运动”、生产过程中的添加物、生产者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等等等;在未来,他们将要去往哪里,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地球上?

以上这些,似乎都不是我作为“消费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消费者的重要责任 —— 按东西的标价做了支付。那,这个价格是否能涵盖这件物品的真实成本?其余代价会以什么形式转嫁给我和未来的地球居民? 以及,来自未来的你的拷问:你当初咋想的买了个这?! 这,怕是很难回答呢。。。

《东西的故事》的作者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是一个环保斗士,她奔波于世界各地,去了解“东西”的前世今生,厘清“东西”和我们的关系,她的书和她录制的视频探讨了以上的问题。

“买”与“扔”

如今,我们“买”与“扔”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轻率,原因可能在于:

  • 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条件越来越丰裕,我们“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 消费主义陷阱无处不在,我们的观念不断被资本影响和塑造,陷入"工作-欲望-消费"的无尽循环
  • 生产“东西”的 代价 与“东西”标注的 价格 并不一致,一部分代价(也许非常高昂)被转嫁到了生产者、我们的环境和健康、和未来子孙后代身上。
  • 我们和“东西”的显性关联,只发生在③购买④使用阶段,对其他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感知。
  • 垃圾回收带来的些许心理安慰,尽管垃圾回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storyofstuff
(图片来源于:www.storyofstuff.org)

啊哦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本书作者Annie已经尽力按照环保的方式去生活,她的居住地环境也不差,但她的体内依然能检测出数十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其中有的含量水平“高得吓人”。

过度消费的后果已经显现,作为地球村居民的我们,恐怕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我们能做什么

  • 识别,并避免使用:pvc塑料、含bpa(塑料中)、三氯生(清洁剂中)、全氟化合物(不粘涂层中)等有毒物质的东西。
  • 用消费行为来投票
    • 优先考虑二手流转
    • 选择共享 - 如,买书不如借书
    • 支持社区经济 - 如,本地食材、本地商店
    •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购买,如:瓶装水、一次性打印机等
    • 惜物 - 珍惜使用,以修代换
    • 总之:能不买,就不买
  • 做一个回归简朴生活,退出消费怪圈的“回游者
    • 打破过度的“工作-欲望-消费”循环:从减少任何一项开始做起
    • 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充实自己,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 降低能耗 - 以步代车、降低室温等等
  • 厨余就地堆肥 - 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 更多了解

摘录

“当一个人感到饥饿、寒冷,需要避风棚或是其他生存必须的基本材料时,更多的东西当然会让他或她感到更加开心;但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实际上,更多的东西反而会减少我们的快乐感。” —— 安妮·雷纳德(Annie Leonard)

“要达到符合地球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关键在于要将生产力的增长成功用来减少工时,而不是增加收入。” —— 朱丽叶·斯格尔(Juliet B. Schor)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盲目地减少生活中的物质,而是有另外一个要求更高的想法,那就是平衡地生活,找到一个更有意义、更充实和更满足的生活。” —— 杜安·艾尔金(Duane Elgin)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