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 做饭这件“小事”

这一次“赋闲”在家近两年了,没干别的,主要就是做饭,做饭之余再看看书,填补一下空旷的大脑。

通过看书发现,自己似乎还驻留在人类发展早期的“采集者”阶段:不仅对采集者的那段历史看得是津津有味、感同身受,并且还发现自身存留了不少采集者的特征,比如:

  1. 爱偷懒—— 采集者生活不易,为了维持能量摄取与消耗的平衡,在开源不易的情况下就需要有点节流的精神:能不动则不动,能不干活就不干活儿。
  2. 无计划性——靠天吃饭,跟着老天的节奏走就好。提前为某事做规划?日常琐事可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
  3. 明显的群聚效应——“采集者”们需要彼此协作才能顺利生存:对那些关系到社群组织的、需要协同的、被冠名为“工作”的事会更加认真对待;而对自己的“私事”,难以产生推动力。
  4. 趋利避害,易受情绪支配——好吃的果子会吸引人去不停地摘:对于那些做了能让人感到愉悦的事,很乐意做,甚至反复去做;对于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难以持续。

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解决一家老小的吃喝问题,应该属于头等要事,但因为以上特点,“为家人做饭” 这种私人的、繁复的、容易被人挑毛病的工作,很容易被扫进每日“不得不做”清单,着实让人积极不起来。
平时经常会等到接完小娃以后才开始做完饭。大娃放学一进门就开始四处觅食,面包酸奶有啥吃啥,还在做饭中的我就开始焦躁,并且后悔为啥不早点开始准备!痛定思痛,兴许第二天能好点,但是不用太久,又重新陷入这个循环。

后来有一天,心血来潮地烧了一壶茶,在给孩子们倒茶的一瞬间,唤醒了一点我的服务意识
我们家的小厨房是L形的,L型内角是厨房的核心位置,邻着水池和餐桌,我站在内侧,孩子们坐在桌子对面,旁边一盏暖黄的小灯照下来,恍惚间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茶馆老板娘,经营一间“妈妈小茶馆”,全年无休,朝六晚六,提供水饮三餐。
再一展望,不用多少年,孩儿们就要长大离家,小茶馆的生意可就没法像现在一样红火了。若等到那时再追忆往昔,还不如把握现在,认真做好每顿饭。这么一琢磨,也就心甘情愿起来了,谁叫他们是我最重要的客人呢?

翻书看视频学做饭,也挺有趣。

有一次刷到陈宗明师傅去粉丝家手把手教做菜,跟着视频一步步照做,竟大为受教。
这是做红烧肉第二天,3月8日的随笔(写给自己的信):

昨天的一个特别的体会:厨房的一个规矩——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台面和砧板上,备料提前做好准备。起因是“师父和我做鲁菜”的陈宗明老师的一期红烧肉视频。这个体验可以纳入“改变人生的瞬间”系列,老师傅就是不一样!可以跟着学的太多太多了。

当时写得很潦草,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是被三个点触碰到:
一、时刻保持厨房处于可用状态,比如砧板要清空、刀要磨利。
二、姿势要正确,比如切菜时脚怎么站、刀怎么握、切菜时刀的角度,锅把怎么握等。
三、备料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还要细致,比如八角籽要敲碎让味道可以出来。

这些细节的改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正反馈,体验到了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这种感觉太过良好,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采集者“偷懒”和“无计划性”的原始本能。

说那是“改变人生的瞬间”,确实没有错,因为影响一直在持续:从那天起,眼里变得有活儿,而且也不嫌麻烦了,但凡有点闲暇,就顺手拾掇起来。后来,这个功能还自动延展到了其他领域。 这是做红烧肉两个月之后,5月15日的随笔:

通过做饭,随手收拾厨房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一些变化,现在厨房竟然能够自动保持整洁了,真的一切都是全自动的,用过的餐具直接入洗碗机,台面上的东西看到会自动形成反射:它属于这里还是其他地方,如果属于其他地方,是否可归位。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吧!所以家里的凌乱应该有救了我想。

自从有了孩子,凌乱就是常态。尽管现在也不能算很有条理,但比起以前是强太多了,在与凌乱的交锋中,我好像已经占据主动了,嗯,未来可期!


“主动”这个词,最近不时地跳进我的生活:

  • 卡片写作法(卢曼笔记法)中的一部分同费曼工作法,用输出倒逼输入和深加工,本质上是在尽力调遣主动性
  •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提到他的目的是希望让读者认识到:“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 大儿子现在遇到的学习瓶颈,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关键点也落在主动性上。具体体现在动力来源的配比:是源自于个人内在还是父母师长。 一说这个老母亲就有点关不上话匣子了,感觉可以另开一个话题了:《唉!儿子就是我的镜子》,排到处暑的第五期?(结果:这期没有安排,不过在这10天之后,跟儿子的一次较量中冒出了一篇含泪之作《写给我的大儿子》)。。。

跟着,又冒出一个问题,老师提供的这些细节提示,对我产生了挺大影响,如果让我儿子跟着做顿红烧肉,能不能达到同样的功用呢?

冷静想来,老师恰巧帮我解决了一些困扰已久的卡点。过去,因为这些卡点,产生了很多让人心情变差的负反馈,在没有明确具体卡点之前,整件事情都会因此而蒙上阴影,令人无力触碰。而这次发现:如果能精确定位到卡点,他原来只是一只纸老虎 ,比如

  • 影响我做饭的心情其实是因为台面、砧板、水池的可用性差,切个姜都只能缩在砧板的角落上,只要及时清理,整个过程就顺畅了!
  • 不愿洗碗是为什么?细细琢磨能发现:对我,最大的阻碍是洗完的碗不好放,如果滤干架没有清理出来,要考验堆叠的技术,会让人心烦意乱。在洗碗之前增加个清空滤干架的步骤,问题就解决了

儿子的功课和我的不一样,他拥有他自己的专属卡点。做顿红烧肉能管用?我怕是想多了。

那,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冒出来了:在天上不常掉馅饼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主动去发现自己的卡点呢?

细细琢磨,正因为卡点会引发情绪,所以如果如果能敏锐一些,主动捕捉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发现卡点的藏身之处,另一方面,我们本能地被情绪支配着,情绪直接影响行为,如果可以更进一步,识别并处理我们的情绪,我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跳脱出本能对我们的影响。想到这里,感觉鲁道夫·斯坦纳的六个基本练习似乎对此会有帮助:如果物种的进化是发生在种群的物质身体变化上,那人作为物种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ta存在的意义是不是在于开启个体自身的某种进(净)化呢?

坚持打坐冥想是我一直没能实现的愿望,“赋闲”初始,我还特意安排自己去打坐,结果也没能坚持太久。现在发现,像做饭这种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才是最质朴的践行良机。


以上都是胡言乱语,以下是这半年来收获的一些实际做饭心得😄

  1. 反复实践可以扩大能力圈:一些以前觉得是大事的事,都变得家常了。比如蒸馒头,浙江老家的食(xie)饼,扯面等,南方人对面食的恐惧,得到了部分消除。
  2. 想要坚持做饭,正反馈必不可少,对于会影响做饭情绪的负反馈要加以控制。如果你家里有一个观察细致,全方位挑刺的能人,还有挑嘴的孩子,那就需要采取一些主动手段: 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少做一点,不够吃的话,吃啥都香。 另外,还要注意扼杀不正之风,原则是:负责吃饭的人对做饭的人不必特意心存感激,但是有意见必须好好说,禁止抱怨,有想法就自己动手。
  3. 预备一些懒替的方案,比如,包饺子馄饨的时候顺手多包些冻起来,半成品的鸡米花鸡排搭配烤箱或者空气炸锅,冰冻的杂蔬粒,香肠,榨菜等等。。不行还有外卖不是?总之顺着自己的感受,不想动就歇着,人能量不足的时候也需要自我修复呀。
  4. 优化步骤。比如做酸奶,泡菜时,我对容器的预处理已经从蒸、开水烫简化到洗净即可,其实这类发酵食物只要确保正确的菌种保持优势地位就没有问题,不必过于小心。
  5. 借助厨房小电器,小电器的优势是不用看管。面包机,电饭锅、饼铛烤箱空气炸锅等这些都是好帮手。嗯,感觉这里有话想说,我们第六期锁定《厨房小帮手》吧(实际:这期,也并没有)。
  6. 提前预备!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节约工作量,比如揉面;还有,有些东西不提前准备,就永远也吃不上,比如木耳、海带、酒酿、酸奶、扯面、馒头等等
  7. 不要买那些觉得很好很健康,但实际压根不会做或者不受家人欢迎的食材,总之别把难题交给未来的自己。比如,山药在我家就是买了扔,扔了买的典型食材;家里现在暂未过期的压仓货还有黑麦面粉、全麦面粉、鹰嘴豆、亚麻籽等等,我多希望没有买过他们。
  8. 对做饭水准不要苛求,能达到60%及格就好,多给未来留点进步空间呗

做饭笔记

❓ 在忙乱的工作日早上,怎样能煮出这样一碗手工面?
手工面
💬 主要依靠如下几条心得:3优化步骤、4借助小电器、5提前准备、7不苛求。

必须前一天准备的(小食量四人份)

  1. 揉面:150g水,280g面粉,面包机的饺子皮程序15分钟(手揉也不麻烦,先把面揉成团,静置15分钟后,再揉到表面光滑就可以了,有时间可以多重复几次)。程序结束后,把面取出来,在案板揉光滑,在容器倒点香油,把面团外面都抹上油,盖好,放到冰箱。

可以前一天准备,也可以当天准备的

  1. 菜洗净:各种叶菜、丝瓜条等觉得愿意跟面搭配的蔬菜均可。
  2. 配料汁:酱油3勺(15ml大勺),醋1勺,香油1勺,花椒油0.5勺,其他按需随意:盐、味精、胡椒粉、糖、猪油、葱花、姜蒜泥等。

当天开饭前10分钟

  1. 从冰箱里取出面团、蔬菜、料汁、鸡蛋。
  2. 鸡蛋放电饭锅里,加一点点水,用蒸煮程序5分钟。
  3. 面团从冰箱里取出来,切割需要的部分,比如一个人吃就切¼,用手压扁,切成若干同手指宽度的条。最后再在每个窄条中间压一道缝。
  4. 等锅里的水烧开后下面条(丝瓜条要煮久一点,这时候下),重复以下步骤直到下完为止:拿起一个窄条,扯长,再从中缝撕开变成一个圈圈,扔水里。
  5. 料汁用凉开水或者锅里的汤稀释一下,平均分到碗里。
  6. 锅里水开以后,叶菜扔水里烫一下,连汤带面地打捞入碗。
  7. 去电饭锅里捞鸡蛋,剥壳,对半切开扔碗里,吃的时候按个人喜好浇上辣椒油即可。

上面的步骤其实越做越简单,对我来说:揉面是最困难,扯面是最好玩的,最后一步是最有成就感的。

妈妈的小菜园

今年小暑到大暑这段时间,雨水没有这么频繁了,晴天变多了,南瓜、豆角、紫苏、苋菜还有杂草,都焕发出昂扬生机,菜园给挤得满满当当。 搭豆角架子的老竹竿感觉快要撑将不住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扛过下一场暴风雨。韭菜开花了,茄子西红柿也结果了,不过,绿色还是主调。↓
菜园

南瓜的阵势最大,疯狂扩张领地,妈妈说顺着藤找了一遍,竟然就只发现一个瓜。不过呢,南瓜尖儿那么好吃,结果不结果的都没关系,摸着毛呼呼的南瓜叶子我就开始咽口水,“采集者”本性又暴露了。。。↓ 南瓜

这段时间收获最多的是四季豆、豇豆和黄瓜,妈妈的晾晒事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天气好晾在外面,天气不好就拿回家里,有时候坐在家里感觉热的慌,抬头一看才发现,风扇正努力又专注地吹着黄瓜干们,实在是顾不上我们这些人类了哎。。。↓ 菜干

菜园里我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葡萄。去年种下的三棵宿迁葡萄还都活了,在架子上攀爬得很热闹,不过呢,总共就结了两串葡萄。
某日,因我夫君修剪过于勤奋,一剪子下去就减产了50%!所以,最后仅存的这一串硕果获得了大家100%的关注:今年葡萄总产量预计20粒,人均4粒。
现在看着这串葡萄大起来了,我又产生诸多疑问:它会不会是那种绿葡萄?需要等到它变紫的时候吗?会不会误了吃他的时间?不知道立秋的时候有没有答案。↓
葡萄

菜园里我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二:这是在菜市场能买到的一种菜,但如果之前没有见过植株本尊,可能都没法将二者关联到一起。他的果实很漂亮,很早就开始结果,现在竟然慢慢变红了。能猜到是什么吗?↓ 芦笋

芦笋,猜对了吗? 这也是去年从种子种起的,今年粗粗细细收获有十根不止了。

白菜萝卜地
↑妈妈在拥挤的菜园里开辟了一片空地,准备种大白菜、大白萝卜和胡萝卜,下次也许能出苗了吧,立秋再来做汇报。


好了,这就是杏子扑簌簌的第2期(壬寅·大暑)的期刊信,感谢阅读!

如果觉得有趣,欢迎点击竹白-杏子扑簌簌订阅更新💓

下期话题 《说说我在用的搭网站和做笔记的工具》将于8/7立秋时节发布,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