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4# 能种菜的乡居生活,香不香?

当初,借着孩子上学的由头,我们搬进村里,开启了一段“田园”生活。一晃,八年了。 杏子树

院子里的成年树,年年都随着季节,重复着春生秋落的轮回;小树也一样,不同的是,小树越拔越高,从发芽破土,到开花结果,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里,亲人朋友也曾来来去去,欢笑和泪水都凝固在过去的时空里。终究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过客,这次我就肆意放飞一下,有关这个小院儿的发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

一、起

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院子的时候,南边有四棵半的樱桃树,北边是一片整齐的玉米小苗。房子的结构很简单,从南到北呈"一"字形布局,由东向西三个组成部分:阳台、正房、厨卫。 初次见面

第一轮香不香的问题就来了:

  • 院子里有地、有树,树虽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大树,但是能结樱桃;
  • 朝东的大阳台视野开阔、敞亮;
  • 房子刚建成两年,基础装修,里面没有任何生活的痕迹,除了一根入户水管,再也没有别的了;
  • 水管里流淌的是山泉水,每天2小时限时供给;
  • 房东婶婶人很好。

不知大家怎么看,总之,那会儿的我们觉得:就是这儿啦!

再一次来的时候,我们带着帐篷、锅炉餐具电水壶、食材若干、还有一把工兵铲,在空空如也的新“家”体验了一晚半野不野的露营生活。
nopic

后面一段时间进入施工状态,有三个主项:阳台、水路和墙体。

还记得阳台框架刚刚焊好的那个傍晚,天空特别美,看着天空从蓝白变成橙红再变成深蓝紫,然后月亮星星冒出来,我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用力把这个场景塞进记忆里,回头等框架上装完窗户,这样的大视窗风景怕是不再有啦。 nopic2

水路主要是储水罐、太阳能热水器和所有的水管,师傅们一天就把所有的事情搞定了,这才发现,有稳定的水源,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

接着墙体需要做点增删:阳台尽头要加一道大门,室内需要拆两个门洞。弄完以后,孩子的追逐打闹可是方便了许多,室内的野生感也基本消失了。不过屋外,有土的地方,那是一片的生机盎然:树底下的空间全被草给填充了,旁边那片没树的地,草恨不得长得比人还高呢。

再后来,卫生间、厨房、卧室逐渐成型,一个新“家”就这样晃晃悠悠地长出来了。我翻了一下淘宝的交易记录,这里添置的第一件物品是——马桶。

这段时间,娃们无处安置,也跟着我们一起奔波漂泊,有趣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总能找到乐子和灵感,这是当时六岁的大娃在硬纸板上画的他心目中的家。
大娃关于家的画

下面是小娃五岁的时候画的家,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菜地。
小娃关于家的画

二、 冬与冻

夏去秋来,树上的叶子和树下的草开始慢慢地凋零,室内的温度也逐渐下降,在屋里只有一个电暖的情况下,我们扎扎实实地理解了什么叫做冬天。城里原来的"家",一如既往地暖和,但不知道为啥,我们从来没有产生回城避寒的想法。白天在阳台活动,太阳落山后,我们四人一屋,把一个房间用到极致,反倒其乐融融。
扎堆过冬

现在看来,随着孩子们长大,这样的“扎堆”时光越发显得宝贵。

后面经过摸索,对于冬天的冷,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优化的解决方案:

  • 入户电路加装稳压器,卫生间和妈妈房间(有时候妈妈会过来)各增加一个暖气片,床上铺电热毯;
  • 五个设备错峰开启:洗衣机、洗碗机和三个暖气片,一次最多开三个;
  • 大门处挂上厚门帘,对外的窗户贴保温气泡膜;
  • 天花板上的筒灯孔用珍珠棉板封起来

可不要小看最后的保暖措施,现在冬天的冷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还记得中间有一年,对能烧出熊熊火焰的铸铁壁炉很是长草,我还真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物流送来的时候竟然因为无法把它从车上给搬下来,愣是给退回去了,实际就是理想被现实给打败了。


第二年的冬天,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的入户水管冻住了。村里的水是定时开放的,一天只开2小时,就意味着水管里无法排尽的存水有22小时处于无法流动状态。这段水管比较长,具体的冻点在哪里无法估计。所以,从百米外的房东家拉水,成了全家的冬季定期热身运动。

还记得有个大年二十九,我们一家四口还有房东婶婶的儿子,把屋顶的水罐1000L、家里的储水罐300L,泡澡盆150L、厨房的紫砂水缸26L全都打满了水,这可都是用标准的矿泉水桶一桶桶运出来的成就呀!盖上水缸盖那一刻的满足感,至今难忘!有了这项“年货”,过年可太有底气了。
水缸打满

当然,人总是爱偷懒的,所以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优化中:第二代解决方案是两端对接消防水管,既省力,效率也高,这是我想出来的,感觉我真是个大聪明;不过你绝对想不到,我夫君还是觉得麻烦,研发出了第三代解决方案:用水泵定时反向打水,这样保持水管里有足够的水可以往外滴答。为了这个功能,以及适配家里水路的N种需求,出现了这种充满开关的水路:
充满开关的水路


第三年的冬天,我们的下水,竟竟竟然也冻住了。哎哎,这个话题就一点都不香了。。。预警:吃东西的时候可就别再往下看了

。 。 。 。 。 。

是怎么发现的呢?因某日马桶冲水声有些异样,心中升起一丝不详的预感,我们分别在两个卫生间的马桶旁测试观察,发现只要其中一个冲水,另一个的水面也会有反应,情况确实有些不妙。。。

到地里打开排污井盖一看,一个排污井的出水口已经冻出了一根长长的冰柱。经过测试发现,它对应的就是马桶排水,目前已经彻底堵死;用热水往里浇也无济于事。万幸的是,其他的生活污水走的另一条独立管道,目前还是通畅的,或许应该感谢洗碗机一日两次的“热”忱服务。

那会呢,院子里的土已经冻硬了,别说工兵铲,连铁锹都不管用了。最近的公厕距离有300米,还是上了锁的。是时候祭出儿时神器了,那一年京东物流还没成立,但万能的淘宝+顺丰也不赖——很快,痰盂到位了。小小的痰盂,简单且移动性极佳,都到这一步了,咱也不走寻常路了——我在阳台的南窗户挂上了一道窗帘,全家最明亮暖和的一角,立即变身为超级大明卫:晒着太阳,看着风景,拉嗯嗯,这算阴极阳生不?

我夫君也很有担当,每天从窗户这儿跳进跳出好几回,前往排污井卸货,每次我俩就在窗里窗外,小心翼翼地传递着宝贝痰盂,还有随同的一只水桶。过了几天才明白过来:赶在过年快递停发前另购痰盂一只,双卫,安排! 双卫

这样笑中带泪的日子过了29天,终身难忘,3/2那天下水通了,哦耶~


关于下水冻上,后来得知一个补救方法,送给有缘人:有条件的话,可以在结冻的地点上方生个火堆,越早实施越好

不过,下水冻这件事情,对我们也不是没有好处的,毕竟我们的入户水管也冻上了嘛,经过这第二冻,我们的水储备立马变得经久耐用了起来。这才发现,原来家里的用水大户竟是马桶:马桶的用水量差不多在总生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在平时刻意节约用水的时候,这个占比还要出高许多。

冬冻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吗?

没!


第七个冬天,孩子们已经回城上学了,我们平时会住在城里。其中有个周末犯懒没回村。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悲剧,不说大家也能猜到,家里的整个水路都冻上了。厨房的水罐、屋顶的水罐都结了冰,水管也没能幸免。

幸运的是,只有一个马桶冻裂了,水管没事,洗衣机、洗碗机、马桶圈这种说明书上明确要求放空水的设备也都没事,而且,大家请放心,只是马桶自己冻了,下水管道并没有冻。

教训继续送给有缘人:①大自然的力量很神奇,切勿心存侥幸,一段时间不住,要老老实实提前把水路放空 ②马桶原理不同,虹吸马桶的确是会冻裂,冬天长期不用时,加防冻液冲一下,懒人可以考虑防冻马桶

孩子们放寒假前,我们回村大干了一场,除了入户水管结冻的问题解决不了之外,其他问题都解决了。一家四口在村里度过了又一个美好假期。


冬天还有一个问题:雪。

八年前的我,也曾是看到下雪就欣喜不已的人,但自从我们住进这个半山上的村子里,看到雪而欢喜雀跃的就只有家里的俩娃了。

其实重点问题不在雪,而是在雪后的冰。下坡打滑的经历我实在不想再体验第二回,冰上行车,方向和刹车的功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还是那个体会,对大自然要保持敬畏,别心存侥幸别偷懒,谨慎谨慎再谨慎!
雪

冬天就没有好处了吗?也不是的,经过这样的冬天,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做温暖的南方,什么叫做温暖的春天。在暖气充足的城里的家,3/15左右停暖,每年到这时都会产生重返冬天的错觉,实际上已经是妥妥的春了。城里的家夏天和冬天的室内温度都在25度左右,村里的家全年在5-35之间起伏。

那么,夏天会比冬天好过吗?我觉得会的! 夏天只有雨季和缺水两个问题,跟冬季冷冻的问题相比,就是个弟弟。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雨季,也具备一些基本的菜地防涝引流以及平屋顶的屋顶补漏经验,每次上屋顶,在练就手艺的同时还可以顺便欣赏美好风景,嘻嘻,挺好。

三、自然和周边

日出日落都不用说,实在太美了! 加上如今年岁渐增,睡懒觉这种奢侈行为已经离我远去,每天醒来,如果天气好,运气也好的话,可以立即捕捉到右边墙上幻动的光影和左边窗外瞬息万变的霞彩;运气不好也没事,也就是多等那么一两三个小时罢了。

比如,今天日出前(20220823 04:58)的天空是这样的
霞彩

在城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萤火虫,搬过来的第一个夏天就见着了,家里的大阳台上,偶然来访的小客人有:蜜蜂、鸟、螳螂、蜻蜓;时不时窜访的有:蚰蜒、蜈蚣;常驻客人有:蚂蚁、蜘蛛、壁虎、臭大姐x100。

臭大姐,学名“椿象”,是来进村后结识的新伙伴。臭大姐还是更喜欢广阔的大地,不冷的日子里,家里不太能看到她们的踪迹,但到了冬天,最好不要轻易去扒拉帘子和窗缝,大家如此这般各自过生活,互不打扰甚好。偶尔,在村与城的穿梭间,会有那么一只想体验城市生活的小姐姐,不知她在城里的花圃中能不能找到心仪的伴侣。

蝎子,也曾打过两次照面,都在入住第一年:一次是洗床单,晾晒完毕,篮子底躺着一大只;还有一次要出门,走到院门,小娃说脚丫硌得慌,从靴子里抖搂出半死不活的一小只。。。后来我们也谨慎了,蝎子也低调了,在家我们基本不碰面了,只是在院子里的砖石下偶尔还能发现那么一两只。

蝎子

除了这些小家伙,冷不丁地也会有大点的动物来访,去年房东婶婶种的玉米跟我们的卧室只有一墙之隔,一天半夜听见玉米地里有动静,我们拿着灯跑窗户边一照,发现有一只跟猫一样大的动物的身影,天亮以后才看见,中间有几根玉米杆子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鲜嫩的玉米棒子就这样给截胡了。

另外,听说蛇和野猪偶有出没,蛇在上山上的路上遇见过,万幸,还从未与野猪狭路相逢。这俩,加上偶尔从家里跑路出来的狗子,让我这个胆小之人都不太敢去爬山了。。。好吧,其实最大的阻力还是因为懒。


这个村子有一段历史了,院子后面有条小路,路旁那段颇有岁月痕迹的石头墙,据说是明代的遗迹,每次遛弯我都会想,当年亲手磊起这些石块的人们,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家住哪里呢?他们会想到今天这里发生的变化吗?再过三五百年,这里又会是啥样呢?

石头墙

村后是景区,景区里上山的石头路也有些故事,不过我最喜欢还是一段也许没什么故事的横向小路。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家四口清早起床,会先上山溜达一圈,那个时段山上能遇到的基本都是来打泉水的水友,到泉水口的时候,我们带的水可能只剩⅓了,排队的打水人交替的时候,会先让我们把瓶子里的水补满。

再接着往前走,跨过红院墙上那道小木门,就是那段横向小路了,打这儿起就很少能遇见人了。 红墙小门

这一路,树梢上闪耀着深浅不一的绿,斑斑斓斓的光影透过树梢映在地面,前方是蜿蜒起伏的石头路,东边偶尔能看见淡蓝紫色轻霭笼罩下的城市剪影。

曾经有一次,一条小黑狗在途中跟了我们一路,不知道它是不是我们家曾经走失的小黑的后代。
当年的小黑和mary↓
当年的小黑和mary

总之,这段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封存在记忆宝库了,现在呢,也就我跟夫君两个人偶尔还能去溜达一圈,妈妈为了保护膝盖不参与,娃子们大了,也都因为不感兴趣而不参与了。

这是娃子们还愿意跟我们一起遛弯的那个夏天: 山间小路

当初一心要住在村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娃子们能跟大自然多接触接触。实践证明,孩子越小,对田间地头发生的事情就越感兴趣,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慢慢缩回房子构成的这个大壳子了。

看,今天我们遛弯捡回来的这么可爱的小榛子,都勾不起他俩的兴趣了,哎 榛子

孩子与自然的相遇,还是要赶早。

四、菜地

菜地,菜地! 是我们住进村里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菜地

种地怎么会这么有吸引力呢,我又开始瞎琢磨了,也许是因为:

  1. 食物是人的基础需求,通过劳作来亲身经历食物的生长收获,会有一种扎根到土地里的踏实感。
  2. 种菜就像施魔法,小小的一粒种子,能变成大大的一棵植株,如果让她走完整个生命旅程,一粒种子经过一个生长季,能结出不知道多少粒的种子。想想,股神们的年均回报还不到30%呢,也只是播三粒收四粒的水平呀。
  3. 最终的收成到底如何,多少还是有些不确定的。像这种带有随机属性的“游戏”,本身就对人就有天然的吸引力。再加上,人可以通过添装备、练级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随机性,达成更高的成就体验。这不就是人人爱玩的游戏么。
  4. 大地是有记忆的。它的记忆由一粒粒的种子和植物的根系组成,有几种植物每年都会自己从地里冒出来:丝瓜、葫芦、西红柿、苋菜、紫苏、薄荷、生菜、菇娘、芦笋,此外还有狗尾巴草、二月兰、马齿苋、灰灰菜、蒲公英、车前草等各种野生植物。前几天,妈妈发现地里长出了两棵冬瓜苗,她亲手培育的冬瓜早已没有音讯,地里竟然自己生出两颗,还结了瓜,能不让人百感交集?
  5. 土地上无穷无尽的承载和轮转:植物、动物、任何有机体,甚至是最坚硬的石头,最终的归宿都只是一抔土,生命就在土里轮转不息。从土里长出来的植株,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构成他们的每一个原子都有我们无法想象的经历吧?人智学里有一个说法,人类对大地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大地的生命力来自于人类死亡时交付给大地的生命“雨滴”。

生命的雨滴

怎么有点越扯越远了呢。。。还是把思绪拉回来:为啥人们很难以种地为业呢?

  1. 种过就知道,其实照顾一块地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院子里没硬化的露天土地大约有100平米,其中一半是树,另一半是可以任意发挥的菜地。就这么小小的50平米土地,就要投入许多许多精力,去面对:水的问题,肥的问题,杂草的问题,虫子的问题,其实最重要最玄妙的是,土壤的问题。哪个问题有短板,那超高的回报率都可能化为泡影。
  2. 就这50平米的地,容量是有限的,手里资本再多也不行,按正常菜种子来论,一年能吸纳十几二十rmb元的"资本"就差不多了。
  3. 长出来不等于能吃到。妈妈不在这里住的时候,菜地比较野生态,菜长得好不好,由老天说了算。能不能在果实最佳的状态收获,随缘。硬得像木雕一样的老秋葵,发白虚胖的老豆角,掉到地上的烂番茄都是常见的菜园一景。我最擅长的就是生产丝瓜瓤,丝瓜种子每年都会从地里冒出来,只要能顺着藤爬起来,开花、结果、膨胀、干燥都是全自动化的,最后也不需要太择时,等想起来的时候把风干的丝瓜从藤上勾下来,扒了皮就能得到上好的丝瓜瓤,这似乎倒是一桩好生意。
  4. 就算一切都顺利,蔬果扎堆成熟,怎么能及时让他们各得其所也是个问题。

我们的地小,问题4只是偶尔出现。 妈妈住这里的时候,问题3也不成问题,因为她一天巡视N趟菜地,以前如果种子发芽太慢,她还能给土扒开审查情况。后面你会知道,别说自家的菜地,就是邻居家墙上挂着的瓜秧都在她的扫描范围之内。

不过1就难解决了,在诸多限制下,能成功吃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菜,感觉蛮不容易。

有一本书名叫《耕种 食物 爱情》,讲的是作者Kristin和她丈夫如何在农场相遇,而后从头开始经营一家新农场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幽默和坚强,其中Kristin在夏威夷“好心”帮助岛上农夫收获的情节,因两人反差甚大而颇具喜感。他们位于纽约州的Essex农场现在还在持续经营中,每周还会发一份周报。

看完他们的故事,再看看自家的小菜地,真心觉得这都不算啥事了。


关于虫子的问题,实践中发现:

  • 圆白菜、花菜、西兰花这几个是虫子的最爱,属于重点捉虫关照对象。
  • 小白菜、大白菜、空心菜这类口味比较正常的叶菜,在高温的季节也容易长虫
  • 虫子不喜欢吃的叶菜有生菜、木耳菜、紫苏、薄荷、苋菜(菜市场可以放心买),不太会被虫子影响的还有:秋葵、茄子、丝瓜、黄瓜、芦笋;
  • 最令人吃惊的是,臭大姐超爱茼蒿!!! 前年我好不容易种成了几颗茼蒿,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已然化身为成百上千只小臭大姐的乐园,那句歌怎么唱的:请让往事随风、都随风、都随风。。。

这是一朵花菜里面找出来的虫子你信么? 还是每天都去地里捉虫的结果。这块菜地是不是有点生态失调?

花菜虫子


堆肥,说起来话又长了,我简单记录一下我们曾经历过的方案。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不香”的话题:

  • 蚯蚓塔:大瓶子去底,侧面打孔埋进土里,孔洞要挫光滑,供蚯蚓出入用,上面有带盖的口,方便投喂厨余。在我们的实践中似乎作用不明显,地里的蚯蚓还是和以前一样多,现在已经撤掉了。嗅觉不香指数☆
  • 无氧堆肥桶。从城里带过来的,现在成为了厨余收集桶。不香指数:放EM菌☆/ 不放EM菌但带盖★ / 不放EM菌打开盖子★★★
  • 需要翻堆的有氧堆箱,事实上没有人能坚持去翻堆。优点:容量大。缺点:费力。 不香指数:关盖★ / 开盖★★
  • 豆渣及淘宝买的油枯无氧发酵。肥效不错。不香指数:带盖☆/开盖后★★★★★
  • 地里埋的250L的大桶。 之前计划按照酵素的方法,只放蔬菜果皮红糖之类的,现在已经变成堆肥主力,不分荤素厨余桶集满以后都往里倒,肥效不错。不香指数:带盖☆/开盖后★★★★★★★★★★★★★★★★ 堪比生化武器!

这是当初整堆肥箱的场面 堆肥箱


根据峰终理论,咱还是再说些香的吧:

经过多年的实操,我们已经能保证在樱桃收获季结束前摘完自家的樱桃,同时还有余力去周边打桑椹和野桃子,都很好吃!桃子除了虫子多一些以外,没毛病。
野桃

在被疫情战争洪水山火等等负面消息淹没的时刻,去院子里走两步,看看菜苗还在长,蜜蜂还在飞,蚊子还会叮人,心就立即安宁了。
让人安心的菜苗

院子里,丝瓜的架子和木头平台是我公公婆婆来小住的时候一起搭的,公公在阳台上给孩子们做了个简易的秋千,直到现在娃们没事都还会去荡几下,我也是。

菜地边的木栅栏是早期我们自己装的,我已经不记得那个桩子是怎么固定进去的了,只记得当天我从这一米多高的坎上掉下去一次。不过,这些都跟生孩子似的,过程中经历的小小波折,很快就随着时间飘散了,而这些固定下来的成就,每天都会杵在你的面前提醒你:这不是挺幸福的么 成就

五、乡邻

村子里的神奇高邻有很多,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

给我芍药的凤子是其中一个,虽然现在芍药已不在,凤子也已南迁,凤子给的薄荷倒是年年都还长着。凤子家隔壁是舒涵,那年我们仨前后脚搬到村里,我跟她俩也只隔着一个大院。

最神奇的是,我们仨是老乡!在彼此交换对米线饵块豆腐乳饼的看法、以及在凤子家蘸着舒涵做的辣椒粉吃了一顿烧烤之后,非常肯定:咱确属“他乡遇故知”。 这是不久前舒涵给我的乳扇,尽管这不属于儿时常见的特产,但跟乳饼还是有些神似的
烤乳扇

跟舒涵的缘分就深了,我们同窗两年,甚至那会儿午休的时候都盖同一条围巾。尽管后来我们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有了不同的选择,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上的交集慢慢变少,但在心底里,她依然是等同于姐姐一般的存在。

在我爆发家庭大战,决心要把夫君变成前夫的时候,她是在我身边陪着我、听我倾诉、帮我转换视角,并让我开始回观自己的那个人。

nopic

乡邻伙伴还有许多,一部分的我们是因为孩子的缘分聚在一起,有过许多酸酸甜甜的共同回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每个家庭的轨迹从汇聚逐渐走向分离。

后面发现,"家"也是一样,无论是买的房,还是租的院儿,同样都是生活的容器。回头看来,当走出校门,"自由"生活开启,再难预见我们将在某地遇见谁、停多久。

似乎有一艘无形的命运之船托载着我们缓缓前行,这才慢慢理解,每一刻的"现在"都值得被珍惜。没准这正是人生之旅的妙处之一吧。

关于我们的非典型乡居生活案例,啰嗦够多该交卷啦,至于香不香的,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香臭的评判吧:D


做饭小专栏

因为偷懒,此后取消。。。

妈妈的小菜园(立秋-处暑)

立秋之后,天气立竿见影地凉了,知了和蝉叫得不如从前卖力了。丝瓜和苦瓜还在疯长,有一个经验教训是:单独的一颗苦瓜比种在一起的两颗苦瓜强,且强的多,说明无论做人还是种菜,不专注就确实不行!

撒下的各类菜种子已经开始出苗了,跟房东婶婶家的苗子比起来,长得不是很理想。↓
菜苗出来了

葡萄好吃极了。最没有定力的还是我。。。打脸,实践证明立秋时节还有些酸,现在处暑就已经很好吃了!
我的母亲和儿子们对他们的葡萄还没动过一根手指头,难道真的要留给爬葡萄藤的蜗牛吃吗?!
这是属于我的最后一颗葡萄。↓
最后一颗葡萄

以为不行了的洋丝瓜(佛手瓜)有了结果的迹象,丝瓜和洋丝瓜真是蛮体贴的,错开时间长。↓
佛手瓜

自助生长的冬瓜(曾被误以为是黄瓜)↓ 冬瓜

另附一则近日发生的菜地大新闻:震惊!邻居瓜秧上的小南瓜,清早起床的时候还在呢,中午不到竟然就让人给摘走了。遗憾:每天进行的南瓜长势的评测,这下再也没有对比对象了。因为疑问重重&好奇满满,妈妈她老人家已顾不上瓜李之嫌,专程跑到人家墙根底下去研究了一下瓜蒂到底是被刀切的(有计划),还是让人用手拧的(临时起意)。 后来经过联想回忆,我们家的丝瓜好像也少了一根。。。哈 nopic2

我们的南瓜也掉了一个,不过是因为太重自己掉的,4.4kg,八斤八两。↓ 南瓜

下面是我们菜地的地图,左边是50平米左右的菜地,这个暑假里,我们一家五口,除水果、根茎和肉蛋奶类的食材需要外购,其他都是这块小菜园提供的。
地图

如果有人对这幅图感兴趣的话,可以试试这个开源在线手绘风白板excalidraw,这次绝对上手可用,工具控仍不死心地继续推荐中。。。😃


好了,这就是杏子扑簌簌的第4期(壬寅·处暑)的期刊信,感谢阅读!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订阅更新💓
- 通过Email竹白-杏子扑簌簌
- 通过微信订阅号-杏子扑簌簌

下期话题 《唉!儿子就是我的镜子》 《让习惯掌控,还是掌控习惯?》 将于 09/07 白露时节发布,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