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2# 中药、方剂,先学谁?

这是光明中医推荐的学习次序——

《中医药学概论》之后是《本草备要讲解》,也就是中药学。进展到这里,我的主要感受就一个——茫然无措。

尽管《概论》的内容也非常宽泛,但好在其中还是有一些逻辑结构的,而《本草》里的各味药物就像散落一地的珠子,并且大多数的中药对我来讲都还是从未见过的抽象物质,而每一味中药又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并又延伸出一些配伍和方子。。。学《本草》犹如药海泛舟,实在找不到门路。

就这样磨蹭着磨蹭着,10月底就是《方剂学》的考试时间了,自考的手段起了效果,于是琢磨着,要不中药先放一放,先看方剂。结果,看到方剂的各论,竟然又开始了方海泛舟。。。

好在,自考的教材版本要求是邓中甲老师主编的“十一五”的第二版。

结合着B站上老师的讲课视频(82课版),漂泊的小舟好像找到了一些方向:

一、药似人,方似戏

药,就好像一个个不同性格的人;方,就好像一幕幕的戏。先了解人物背景,再看戏,戏能够看得更容易更明白;先看戏,借由戏中的事件去体会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会逐渐鲜明起来。

人物的性格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场景、不同伙伴的背景下,人物性格所展现的侧重面是会发生变化的。药物也是如此。老师特别强调这一点,因此可以、也必须通过组方、配伍来控制药物的功效发挥方向,比如,黄柏,配苍术可产生清热燥湿的功效,配知母可唤出滋阴降虚火的能力。

药的方向不是根据我们主观意愿来走的,要尊重药物的自然天性,万万不可随意堆砌。

经过人民群众长时间实践证明过的方,都是现成可参考的“剧本”。

二、方海不茫茫

某某证,某某症状,不管在药还是在方里,都是频繁出现、让人找不到北的字眼。而其实,它们并不是零散孤立的。

在邓老师讲稿的第三集,老师给了一个很有帮助的点拨:治法具有多层次、多体系。

多层次:

  • 层次一:治则。是所有疾病治法之共性,如:扶正祛邪、平调阴阳、因人因地因时等。
  • 层次二:治疗大法(治法)。针对某一类病机确立的法则,如,温清补泄汗吐下消八法,寒证用温法,虚证用补法等。
  • 层次三:具体治法。方剂各论里,各方对应的和功用,比如,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对应功用是补血调血,功用即具体治法的体现。

层次二、三的各种证,其实背后存在着不同的辨证体系。每一个辨证体系都是一个定位模型。辨证论治,不同的治法,对应着不同体系模型辩出来的证:

  • 层次二的治疗大法,对应着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
  • 层次三的具体治法,可见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等辨证方法

这样一来,就好像有了一幅地图,可以把具体治法和之前中基的内容贯通在一起。

难怪,老师在一开始所讲,方剂学是一门桥梁课,组合了中基、中诊、中药的内容。关于中诊和中药,体现在方剂里的方解部分,如,病机、病症表现、配伍等。

三、学习方法和文档

方剂的学习不仅在于背诵了多少方子,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方子背后的组方原理和配伍关系。

在具体学习方法上,老师对方歌背诵预习这两件事的重要性是有特别强调的。预习不会吃亏,因为预习可以减少复习的工作量。关于预习的效果,老师是专门做过实验论证的。我猜,可能反复的次数也很重要。

另外,根据方子的重要性,老师把方剂分作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三个类别。三者有时也会有交叉。每种方剂的学习力度也有所不同。

  • 基础方:对应基础病机、基础证型的方,如外感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桂枝汤。
  • 代表方:有理论创新或含学术思想的方,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苦降辛开治法的半夏泻心汤
  • 常用方:公认、有效的方,如藿香正气散

这三类方尽管重要程度在递减,但貌似都挺重要的。。。在书上都是主方。相较而言,附方就是在主方基础上的变化,附方只用关注变化发展的部分就好。

在一些考试大纲里,方剂还会分一、二、三等,这个信息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做参考。

在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20)中,一共列了160个方剂,其中一类44个,二类87个,三类29个,我按照分类做了一个整理,(可参见文档:方剂分类.pdf、方剂索引.pdf)。

44个一类方,在邓中甲老师的《方剂学》里都是主方,我根据书上内容做了一个(一类方剂44组成.pdf)A5大小的卡片,方便用电子书看和记,比如遮住某个部分,根据其他方面提示把它想出来。(要是周日考试前能把这些内容记住,于我就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了。。。)

因为前面跳过了中药,对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起码还是想有个快速简单的定位,所以按照光明的《本草备药讲解》做了一个中药分类表(本草分类.pdf、本草索引.pdf)。

另外还有两个文档,是光明的方剂口诀药性赋打印版,口诀旁边留了空白,方便手写笔记,药性赋对照其他版本做了少许修改。

以上文档获取地址:
https://share.weiyun.com/5aQqUzxt

今后有时间还会继续整理中药和方剂的详细内容。一个是药和方的信息库以及双向链接,方便查找,可能会用obisdian;另一个是药和方的anki卡片库,方便记忆。以后有了再分享。

这些也都是我僵硬、笨拙的岐路之行的具体体现,但也已经是目前能找到我能接受的最好办法了。。。

四、从毒药到中药

第2集里老师讲到中医发展史。早年,中药的前身是毒药

浩瀚到令我这样的初学者茫茫然不知所措的中药学、方剂学,其实对应的是前人漫长、艰辛的积淀。

其中,两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是方剂学理论奠基的关键点;《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当年,仲景也见证了一场肆虐全球的流行病,加上前人的基础和仲景的博学勤思,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形成体系。

两部著作都是中医史上很大的跨越。这才使得毒药有机会正名为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也就是说,现在看起来包装完好的“中药”,使用不当,它还是毒药

老师在后面的各论方剂里也有相关的故事,老师讲述自己经历过的各个具体案例,是对之前学到的中基理论的生动展现。有时候还能顺带解除在脑瓜里盘旋已久的问号,比如,症状里“有汗或无汗”这种古怪的提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套课程有一本对应的出版书籍:《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跟现在很多慕课先有稿再拍摄不同,老师的课是现场讲,讲稿应该是后续整理的。每当老师低头看表的时候就表示这节课上得差不多了,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还能以视频的方式参与到老师的课堂里。

这短时间变天,娃不太舒服,昨天带娃找一直有过关注的鹰之老师看看,顺便交流了中医学习的路径。根据从前的经历,鹰之老师强烈推荐从无注解甚至没标点的《伤寒论》学起,避免走弯路。

所以,中药、方剂先学谁?在鹰之老师眼里,先学《伤寒论》。这样的话,我觉着起码还得回退到《古代汉语》呢。。。对此,我夫君也发言了,他觉得可以先从自己的身体学起,推拿按摩和针灸,还能亲身体验到效果。那么,你的意见呢?

下期,立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