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5# 一碗升陷汤

一碗,约⅓剂,喝下去不多久,我就又能自由呼吸了。。。

这一两个月以来——

娃一直感冒头疼,我因郁闷也一直食欲不振。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气短心悸的老毛病又犯了。

这种气短的体验是吸气时感觉才吸到一半的量就停了,于是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试图补足另一半,可悲催的是,最深的吸气也只能吸个七八成。整天处于吊着半口气的状态,运气好的话趁呵欠或者打喷嚏的机会能缓解一下。

这时想起上次考试时看到的“越橘丸”,功效:行气解郁,除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的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我想我现在就挺郁闷,这六郁怎么也能占几个吧,于是找到一个配方近似的中成药“越鞠保和丸”,吃完药胃口似乎开了一些,但气短的改善并不明显。

上上周日——

我们母子俩结伴去开阳中医院找蒋威大夫看诊。我这边大夫诊断为气陷证,给开了方子。

下午三点,煎好了第一剂,分出了⅓的量喝下去。

四/五点,起身准备做饭时,才发觉自己呼吸能自如了!那感觉真是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平素呼吸正常的人怕是体会不了这种“高级”快乐。原来中药对证的话,起效这么快!

出于好奇,赶紧翻出《方剂学》,在补益剂中的补气剂一节找到了这个方子:

来源:《方剂学》p151,邓中甲

“升陷汤”在书中位置不太起眼,属于“补中益气汤”的附方,来自清·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我的状况跟主治症状描述较为相似。

“大气下陷”证,看起来很玄的样子,但用药后确有实效。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张锡纯先生对这个方子做了解释,并且后面附了许多的相关病案。

🧑“大气下陷”里的大气是指什么呢?

这个问题有些令人眼晕。

张锡纯老师对这个问题细加琢磨,在书中引用了《黄帝内经》里的两段话: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篇

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灵枢》客邪篇

可以看到,大气也就是宗气。

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宗气的重要原料。宗气是推动呼吸发生的动力。通过呼吸才可以获得天地之清气。

光明的《中医药学概论》的描述是: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

不知道是否可以用这个模型来粗略类比:我们吃的食物好比柴禾,呼吸的清气好比氧气,肠胃和肺好比火炉。柴禾(食物)在炉膛(肺胃肠)里燃烧(消化),激发出来的能量好比大气/宗气。

食物与氧气作用能产生能量,大娃告诉我在细胞里这个能量物质叫ATP。当然这个模型很粗旷,宗气的概念应该不仅仅局限于ATP。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所以,每顿饭都要好好吃呀同志们

其中,特别有一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处于晚清时代的张锡纯老师对此的理解是:呼吸作用中,吸入氧气有三份还是会被呼出去,有一份会进入身体,与水谷精微结合形成“大气”。

来源:微信读书·书名见左上角

这个数据和我们现代科学提供的数据正好能合上,古人是怎么发现的呢?

🧑 大气/宗气的作用?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

人的气血呼吸都是由“宗气”推动的。

呼吸好比炉膛里的气流出入,烧火产生的热能会带动炉体内的气流,气流可以自然地从风门进,从烟囱出。

气血好像是屋里的水暖系统,炉子产生的热能把暖气片里的水加热,能量得以布散到每个房间。

真实的人体比暖气片复杂多了:给暖气片供能只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而给人体供给的能量是全系列的,除了能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呼吸、血液循环)以外,还能支持人的各种自主活动,比如思考、运动。

因此宗气非常重要。宗气足,头脑才能清明。

🧑 如何判断宗气的盛衰?

来源:光明中医·《口诀浅释》

左乳下三寸的虚里(心尖处)摸到微微的搏动属于正常,如果隔着衣服都能看到搏动则说明宗气外泄,不好。

这篇文章里有更详细的描述:【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 特别注意!张锡纯老师特别提到,并非所有的脉细微和气短/气促的现象都是气陷,一定要细细辨别:

其他可能一、寒饮结胸

若畏寒、胸口如有重物压迫感则为寒饮结胸;不畏寒,上气不接下气则为气陷↓

来源:微信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其他可能二、喘

如呼吸会耸肩为喘,不耸肩为气陷↓

来源:微信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这两点在看诊的时候,两位大夫都有询问过。

🧑 “升陷汤”提气的思路?

“升陷汤”原方很小,只有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五味药,书中解释了每味药所起的功效。

蒋大夫给我开的方子也是五味,但少了柴胡,加了甘草,用量也有加减,特别的是黄芪用量增大了。关于这些加减变化,他认为柴胡与升麻二者用其一即可,甘草可以加强补气的作用。

一共7剂,一日1剂,日服3次,以下是后续的用药效果

当晚——

半夜醒来,又幸福地体验了一下呼吸自由(另外伴随一个异常状况: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热窟窿,比夏天最热的时候还热!不知道跟这次用药是否有关)

周一、二、三、四——

白天会有气短,不过频率有降低(估计是原来的10-20%左右),程度也轻微些(深呼吸可以吸到底)。

如果喝药前恰逢气短,速速喝下旋即见效,这是稳定复现数次的现象。这种时候总会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药汤,而是续命饮。

另外有几个现象,不确定是否与用药有关:

一、心神有所收敛:半夜醒来的时候,不太像往常那样思绪纷飞收不住,所以能很快再次入睡。

二、口干的情况有缓解,有时能甚至感到口中津液充足。

三、便意减少,有时隔天一次。跟大夫沟通后加麻子仁15g,有效。

周五——

(5剂服完后)全天未觉气短。

周日——

晨,干完最后一碗续命饮。感冒了,因此暂且就没续了。

停药至今——

(大概有4天了)气短的状况又严重了点,但频率大概是用药前的20-30%,最重时还是会出现深吸气也不太够用的情况。

娃这边——

很遗憾,娃的药效不像我这样的立竿见影。有可能这次我这边属于病在气分见效快;又或者,因为症状比较典型,有点邓中甲老师说的“照书得病”的意思,因此训练有素的大夫可以直接打准方向。

无论如何,这种用药对证有效的感觉还是很奇妙——尽管张元素先生早已故去,但他书里记载的方法就好像打下的路标,指引后世医家庇护后世人。邓老师在课上说,中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意思就是这样不断地向前开路、设路标吧?

开阳中医院就诊见闻

开阳医院是一级医院,人不多。前台后面有一个中药展示柜。候诊时我跟娃儿在这儿流连了好一阵。

就诊时,诊室里还有一位年轻的医生朋友跟蒋大夫坐在一起共同看诊。看完出来我就跟娃感叹,这两位大夫都是有志青年,年纪轻轻就认定了自己要做的事,又肯学又肯干。他们将来都可能变成留路标的人吧。

交费排队时,后面的病友分享这里有一位治咳嗽很厉害的大夫,通常三天可止咳。等待的时候我也跟前台打听了一下,拿了名册,可惜因为宗气不足,现在打开册子一看,完全记不清谁是谁了。感觉这里卧虎藏龙的样子,咨询电话是81025908,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打电话了解。

看完抓药只需等半个小时,比广安门医院友好得多。

一碗见效的案例,蒋大夫处最近还有一例,他一并写了医案,可见:两例喝下一碗中药(⅓剂)即见效案

经过这一番见识,我对自己的龟速学习很不满意!宗气都不够使了,不更得抓紧时间么?!

下期,冬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