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45# 本草方剂的学习逻辑

光明中医的李强老师最近发布了这样一条视频,在人体基础运作的模型上,建立了本草方剂的“地图”,为学习本草(中药)方剂感到迷茫的同学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

链接无法获取,可关注微信视频号:概念入门 - 《本草方剂的学习逻辑》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何种原因产生的病邪,都要想办法为它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把邪排出去。

一、人体模型

最大的圆圈代表人体。人体由外至内分作三个层次:形体、六腑、五脏。

形体是我们的肉身,把五脏六腑护持在其中,特别地,形体最外层的皮肤是人体对外的边界,也是人体的出入口。

六腑是藏于人体内部的通道,是我们与外界交换物质的重要渠道。我们从上窍的入口通过饮食、呼吸获取地气、天气,经下窍的出口排出废物、邪气。

五脏是人体的核心,是维持人体机能的源泉。五脏所藏之“精”分化为“气血精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并支持人的生命活动。

正气足的意思就是五脏平衡强健,身体机能运转良好,即使偶有失衡也能很快调整回来。

二、病邪的起因

病邪有外邪、内邪以及其他的意外情况。

外邪以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主。形体的各个入口是外邪侵入的重要渠道:比如经口的食物、经鼻的呼吸道感染、经皮肤的寒热暑湿之邪等。

内邪以七情为主,处于核心位置的五脏通常是首要承受者。

病邪总在不断发展的,外邪内邪也会相互转化,或由浅入深(加重),或由深及浅(好转)。在病程发展中,体内某些位置可能会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

三、本草方剂的作用逻辑和分类

本草方剂是大自然和先辈们赐予的武器库,帮助人体恢复平衡状态,祛除病邪。

上述人体模型的三个层次:

① 外层:形体之边界出口,如上七窍、下二窍、皮肤 ② 内里:五脏 ③ 全身各处

对应以上层次,本草方剂有不同的作用逻辑——

① 对于处于最外层的病邪,直接排出: - 皮肤:解表药/剂 - 上:涌吐药/剂 - 下:泻下药/剂、利尿药/剂

② 对于内里的五脏及所藏之精的派生物: - 五脏:补阴、补阳药/剂 - 五脏派生之: - 气:补气剂/药 - 血:补血剂/药 - 精津:固涩剂/药

③ 其他位于全身各处的病邪,依具体情况: - 六淫邪气相关 - 风:治风剂/药 - 寒:温里剂/药 - 暑:祛暑剂/药 - 湿:祛湿剂/药 - 燥:治燥剂/药 - 火:清热剂/药 - 病理相关 - 痰饮:祛痰剂/药 - 水湿:利水剂/药 - 气滞:理气剂/药 - 血瘀:理血剂/药 - 食滞:消食剂/药 - 虫积:驱虫剂/药 - 其他 - 情志:安神剂/药 - 闭证:开窍剂/药 - 难以归类的:和解剂/药

以上药剂仅停留在战术层面。实际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才可奏效。后续可以通过对伤寒、金匮来理解战略。无论如何,基本原则都是将病邪由内向外,推出体外

四,八纲与八法

比以上药剂分类更高一层的是与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相对应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邓中甲老师在《方剂学》课程中提到:寒热表示阴阳失调的程度,虚实表示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通过寒热虚实辩病性,通过表里定病位,以此确定基本的治法方向。

即,八法指明了大方向。

姚国美先生《病理学讲义》中“治法八要”一节中所阐述的八纲和八法对应关系如下:

  • 寒 - 温
  • 热 - 清(∈攻)
  • 虚 - 补
  • 实 - 攻!
  • 表 - 汗(∈攻)
  • 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 - 和
  • 里邪较浅之病居上焦 - 吐(∈攻)
  • 里邪较浅之邪结未实 - 消(∈攻)
  • 里之有形实邪 - 下(∈攻)

汗、吐、下、消以及清法均属于实证对应的“攻”类。

例,

柴胡,味苦,平。 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中-气滞:理气剂),饮食积聚(中-食滞:消食剂,消法),寒热邪气(和法),推陈致新。

茯苓,味甘(里-脾:健脾生血 → 里-心:养心安神,补法),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中-痰饮:祛痰剂,消法),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中-邪热:清热剂,清法),利小便(中-水湿/外:利水剂、利尿剂)。

个人看法,不一定对啊。但不管咋样确实好记一些了。

下期,小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