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46# 在村里改造小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累呗。

开工整整两周,至今最重头的任务还是拆除。经过不懈的努力,屋子已经慢慢变得通透起来——窗户没了,一多半的隔断墙被打掉了,另外还加开了一些门洞和窗洞。。。院里的碎砖石跟墙边的竹笋一样越长越高。

我们并没有像之前设想的那样把工作拆分成多项分包给不同的专业团队,而是与一位有经验的工长对接,请当地的师傅用计日工的方式来做的。

目前看来,对于我们的情况,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优点:

1,公平。老房改造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拆除难度、老的水电路的探索衔接等等,工作量很难提前预估准确,按工时计费对甲乙双方都公平合理。 2,灵活。对于一些难以预想的场景,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效果灵活调整下一步方案。 3,省钱。本地师傅比城里师傅省了大量通勤时间和居住成本,因此费用会比城里的师傅低。目前,大/小工分别为450/260每天。以昨天完成的水路改造为例,去掉一个卫生间,新设两个卫生间和一个厨房,外加院子里两三个用水点位改造,上下水管材料合计约80米,总费用合计约3000,折合约40~50元/米。 4,工料分开。材料自备,也可以请工长代买。我们村比较小,但是附近的大村里有建材商店,开车10分钟就能打个来回,大件可送货,多余的材料管退,非常方便。 5,跟师傅学做人。这几天最大的感触是:一,凡事有预案是对的,但不必过细,毕竟有些情况需要灵活变通,一切以当下的现场为准;二,对于未知困难无须担心,有师傅的经验和智慧加持,办法总比问题多。总之,活在当下。

当然,缺点也有:费心费时。这些天跑工地就跟上班一样,一刻不得闲。但同时也长了一些新的见识,比如下水管道的布局,农村排污井的接法,拆墙砌墙的工序等。

小院就像个大玩具,可以折腾的空间很大,小时候过家家搭积木,现在直接锯木头搭砖头造真家。

关于村里改造的一些常见问题:

1,清包的话,师傅会不会磨洋工?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师傅大部分都很好。本地师傅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附近村里的人,活动半径相似,跟本村的人甚至是房东相互都认识,最不济他们都能找到共同认识的朋友,妥妥的熟人社会。唯一不太利索的是第一个小工师傅,他可能因为身体原因导致的配合不好,这种情况可及时跟工长沟通,实在不合适可以换人。 2,去哪里找师傅?一,到附近的建材商店打听,我们常去那个建材商店的老板平时也兼活儿呢;二,租房的中介可能也会有人选,我们的工长就是本地的中介大哥给介绍的。 3,村里装修需要报备吗?应该是需要的,可以跟村委联系。 4,可以随意改造吗? 宅基地范围内可以。但在四至范围之外不可搭建永久性建筑,注:砖墙属于永久性建筑。

租小院、装修、搬家,这些“麻烦”事,更像一趟旅程,提前想得越多,可能越令人烦恼。其实一路上辛苦、拥堵、走错道都很正常,折腾院子也一样。但要相信,一旦迈出家门,就是在逐渐地接近目的地的工程中,走着走着,总有到达的时候。

不知两周后咱的小院儿会是什么样子,

下期,芒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