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五天学会绘画》实践笔记

零、学前自画像

(为了不把你吓跑,暂略)

一、找回“右脑”

从繁杂、有噪声的信息中提取特征,是我们人类最擅长的事了,听懂一段话、辨出一个人,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让机器拥有这样的“人工智能”,是如今大家努力的目标。有人把这种主观的、将信息符号化的认知模式归为“左脑”模式

我们平日受到的训练多与“左脑”模式有关,生活中“左脑”大概率处于强势地位,但凡有一丁点发挥的余地,它都会接管大局。在我们更想要更多创造、发散和客观性的时候,这个自动提取特征的优势反而会变成一种干扰。 这点在画画上体现最明显了↓
图
图/ 想象中的娃 和 按一张 上下颠倒 的照片画出来的娃,差距挺大的吧?

上下颠倒,是为了让强势的“左脑”无计可施,以达成“左脑”隐退、“右脑”上线的目的。

我一共尝试了三次上下颠倒画,上面的照片画是第三次。颠倒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线条本身的位置和形状变得更显著了,只要耐着性子一笔一笔地把观察到的线条复制到纸面上就行。完成后把“复制品”反转过来的一瞬,总能看到超乎想象的结果。

图
图/ 第一次上下颠倒画

图
图/ 第二次上下颠倒画(正过来看,才看出来马后面的那团是摆动的马尾)

过去一直没想通一个问题:梦里的场景那么丰富、那么真切,为什么清醒中拿起笔却完全想不出来该怎么画? 这样看,醒着的时候“左脑”做主,睡着的时候轮到“右脑”了呗?另外,梦还有个与此右脑模式相符的特征:一本正经地不合逻辑😄

以上练习来自于《五天学会绘画》,作者Betty Edwards,意图通过绘画来让大家重新学会感知并突破固有的模式限制。画想象中的人是学前练习的一部分;颠倒作画是作者给的第二个练习。 后面还会有突破吗?我们边画边看吧。(原本目的是诱引小娃画画来着,没能成功。。。自己倒玩上了)

二、 轮廓画

“纯轮廓画练习并不能创造出一件「像样」的作品,但却是让学生们以后能够创造出像样作品的最好、最有效的练习。更重要的是,这个练习重新激活了我们小时候的好奇心,并重新对普通事物产生美的感觉。”

“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纯轮廓画得对象:一根羽毛、一张书皮、一捆头发。一旦你转换到右脑模式,最普通的东西也变得不同寻常的美丽和有趣。”

——《五天学会绘画》, Betty Edwards

纯轮廓画练习:一只手窝出掌纹,另一只手握住铅笔,眼睛只盯着掌纹手(不看画纸),倒计时5分钟,把眼睛看见的线条用画笔忠实地记录下来。(《五》- 6.画自己的手:边缘和轮廓,P66)

最后得到这样的一堆线条↓
图

边线edge - 在绘画中,边线是指两件事物相遇的地方,即,两件事物共享一条边线。

轮廓画是关于边线的练习。对边线的感知是五项基本技能中的一项。另外四项是:空间(阴影)、相互关系(透视和比例)、光线和阴影(描影法)、整体或整合。其中最后一种“整合”是随着其他四种技能的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的。

练习感受

1. 当明显的线条画完了之后,又会发现一批次明显的线条,然后又会有更细的一批线条。随着时间的推进,观察会变得越来越细致,你会看到之前看不到的地方。再接着可能会是崩溃,觉得没法发现更多了,不久又会发现新的细节,如此循环。。。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2. 轮廓画也是越过“左脑”,使用“右脑”的练习,路径是“感知(眼)→描绘(手)”。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当相似线条太多,冒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左脑”也会跑来救场,符号系统立马出来安抚你说,接着是一堆相邻线条,于是切换到“想象(脑)→描绘(手)”,刷刷刷地迅速敷衍几笔。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进错了模式,于是又慢下来,一次只看一个线条,耐心诚实地把看到的形状描下来,回到右脑模式✌🏻

3. 这个练习只要想的起来,貌似在哪儿都能做,未必要用纸笔,有眼睛和手指头就够了。

三、改良轮廓画

尽管比起上次的“轮廓画”只增加了“改良”二字,但这次画起来步骤比起之前要麻烦许多。

“改良”之处在于,借用透明画板和十字坐标,更精确地绘制原来轮廓画的大框架,之后,再用右脑绘画的方法填充余下的细节。

梵高,曾不辞辛劳地借用坐标框架来练习基本功,还把这个方法写信介绍给朋友。如果前面的框架定位准确了,后续描绘细节时能减少很多困惑,不至于画不下去。

下面是我的练习,效果再一次超出预期,作者在书里都预见到这一点了呢(《五天学会绘画》,Betty)。

具体步骤(序号如图):

1 描边:在透明板子上描轮廓(单眼观察!)。
2a 打底:在画纸上,画出板子的边框,用炭墨把框内涂上一层浅灰色,用纸巾擦匀
2b 画辅助坐标:在画纸上的边框里打上十字准线,在描了轮廓的板子上相同位置打同样的准线。
3 誊画轮廓:借助辅助坐标,把板子上的轮廓线条,誊画到画纸上。画偏了可以擦。
4a 观察并作画:把手摆出原来的造型(可用透明板子做辅助),一边观察,一边作画(单眼!)。注意:①90%的时间都用来看手;②关注边线(右脑✓),而非具体的手指部位(左脑×);③画偏了可以擦。
4b 打光影:暗的地方用铅笔打上阴影,亮的地方用橡皮擦出高光。

练习感受:

  • 誊画轮廓的时候总画偏,画偏基本是因为被右脑控制了。比如,不再是以边线本身为目标,而开始去分辨手指甲、手指尖之类。
  • 观察并作画的环节反而比较顺利,除了最后因为坚持不住这个固定的姿势而提前结束。
  • 因为有炭墨打底,最后用橡皮擦出高光时有些妙~不可言。

另,如果不是因为这份“小酿”,根据过去的秉性,到这儿我应该就已经放弃了,因为能明显感觉到心里“哎哟太麻烦”的念头盖过了渐渐淡化的新鲜与好奇。再一次感受到公开搞事情给我带来的帮助,谢谢小伙伴们:)

前面提到过,绘画的五项基本技能:分别是对边线、空间(阴影)、相互关系(透视和比例)、光线和阴影(描影法)的感知,以及整体或整合。轮廓画主要练习对边线的感知,下次的练习是对空间的感知。

四、椅子的空间(画画练习)

这是第4次的画画练习,也是第4个“跳过左脑,启动右脑”的小妙招。同时,这也是画画五项基本技能中的第二项:对“空间”的感知。

动画片里总有这样的情节:一只猫冲破一扇木门,门上留下个猫型大窟窿。这次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个窟窿,也就是除开物品以外的那部分空间。 要点是:将关注点从目标物体的身上移开,最好能想象这个物体不存在,转而去描绘物品给空间留下的边界。

在画画过程里,一旦不小心开始关注物品,右脑就出来瞎掺和了,比如↓

左图的椅子是不是有点扭头看向观众的意思?座位的比例好像也有点问题。

右图是第二次尝试,完全按照指导步骤进行,我觉着出来的效果比第一幅更接近实况,具体步骤如下:

1 构图:用透明板子框好你要画的椅子,并在椅子的所有线条或形状里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基本单位(它是我们开始画画的地方,同时也是后续所有线条的参照),描到有十字准线的透明板子上。
3(图中⅔顺序反了) 纸上打个底色,轻轻画上十字准线,再把基本单位复制到纸上
2 检查核对:用透明板子分别在实物上和画纸上对一下,确认纸上、实物、透明板子三者的信息一致。这一步是作者非常强调的,以免后续发生不幸。
4 观察椅子外周的轮廓和内部的孔洞(椅子和空间的所有边界),与基本单位比照,把所有的轮廓和孔洞都画在纸上,相当于打框架。 切记,一定要把孔洞画好,再画椅子的细节!(前面的歪头椅子就栽在这里,孔洞没有画完就陷入了椅子自身的细节,一观察上椅子,框架就画不准了)
5 暗处用铅笔加深,亮出用橡皮擦浅

作者提到,这个方法有两个关键妙用:一是通过关注空间(阴性)可以排除物体(阳性)因透视等视觉因素带来的变形;二是构图,借助基础单元,可以准确地估计画面上的位置比例。

这就是关于空间的练习,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下次的练习是让视觉产生“透视”。

五、透视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发现了透视的奥秘,从几何角度(正式透视)可以把透视的效果画的非常完美,二维的画面可以呈现出逼真的立体效果。不过画家们未必需要计算和辅助线,这是丢勒发明的透视装置(“非正式”透视)↓


图 来自《五天学会绘画》,8 让视觉产生透视

哪怕是画家,刚开始的时候也需要通过打格子来练习,因为我们眼睛感知的与我们头脑认为的画面,二者之间差别太大了。需要绕过头脑(左脑),把眼睛看到的信息如实记录到画纸上。这样,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怀疑、不相信,但是画好后的效果却很真实。

娃帮我做了一个可调节格子的辅助透视板↓

搁在桌子上也行,卡在三脚架上也行,这么给力,我是不是该多多练习?

透视练习和前一次画“剪影”的方法相似:用打了格子的透明板子取景,选择一个基本单位,在透明板子和纸上都标记好,然后用前面学的“剪影”,“边线”的方法把轮廓线条画出来,关注点还是在每个线条的角度和比例(可以用铅笔来比划,就是注意每次量取时胳臂都要伸直,铅笔也要与画面平行)上。完成轮廓后就可以去掉透明板子了。后面继续补充细节和光影,即可。 只是注意,这次的对象尽量选择一个进深大的长廊,方便感受透视的效果。

这次的练习画是这样子的↓

右脑和左脑是怎么打架的,亲手画一画就知道了😄 下一次的练习是画头像,摩拳擦掌中。。。

六、画头像

我们对面部特征很敏感,比如看到汽车的前脸,很容易把车灯想象成👀,这是因为我们有异常强大的面部符号系统,立马可以把眼睛嘴巴等形状识别出来,这项功能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不过,副作用是:真实的视觉信息,在符号化后被扭曲。这点体现在画画上也很明显:人脸真难画。

如果理智客观地去观察分析人的面部比例关系,比如,眼睛到底处于整个头部的什么位置?结果可能会让人难以接受。

在我们感觉中,人的眼睛大概在头部的偏上⅓处,而实际上,眼睛的位置在头顶到下巴的正中间,也就是整个脑瓜上下的½处。

造成错觉的原因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忽略掉头顶的头发,错把脸部当做头部。画画的时候,我们会画个圆圈当做头,把眼睛安放在圆圈的⅓,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比例偏差。简单的简笔画还好,因为都是符号系统↓

但是在画真实的人脸时,这样会导致画面失真,按照作者的话,犯了“削去头骨”的错误。

记得之前参加的幼师培训板块,苏珊老师带着我们做娃娃,娃娃的眼睛确实是做在头部的½处的。我一直一直以为这只是儿童的头部比例,结果。。。现在四处一看,成人也同样如此。

头部比例的秘密不止这一个。书中提到了好几处容易“失真”的地方↓

a 眼睛,距头顶和下巴的高度相同。
b 后颈开始处,大约与人中平齐。(我们往往会把脖子画得更低,有没有?)
c 耳朵后侧、眼睛、下巴,形成一个等边直角三角形关系。

悄悄看看旁边的人,符合这些特征不?

关于头像,书里提供了三个练习,第一个是之前学过的所有画画手段,复制一幅侧面像↓

余下的两个练习,要开始画真人了。如果头能画好,相信我们的右脑就真的可以独当一面啦。

七、真人的侧脸画

我来露个脸↓

综合之前的方法画就可以,记得用左脑是咱的主要追求。只是,没人愿意给我当真人模特,我用的是照片,可能没有达到训练要求。

这次画画的个人体验是:

  1. 要用大幅的纸来画,至少要跟真头一样大。面对熟悉的人,五官只要有一点点不对,就会感觉非常不对劲,画幅小了细节很难把握。
  2. 作者曾说不要打太多格子,怕格子太多会陷入右脑模式。但在这幅画里,我的感觉正好相反,格子越多,越是容易从物品视角跳出来看见局部形状。

八、擦光绘影

简直跟变魔术一样,画面添上光影,就变得更立体、更有生机了。

这次的练习虽然只是作品复制,但给我感觉是所有练习里最有趣的一次。

之前的每次画画,最后光影的步骤都让我乐此不疲,这次复制库尔贝的一幅炭笔自画像,和以往的方法不同的是,这幅画要求:

  1. 打深色的底;
  2. 用橡皮擦开始“画画”:用橡皮擦慢慢地把库老师的形象从一片黑茫茫中“解放”出来,有中生无+无中生有;
  3. 笔和橡皮双管齐下;
  4. 稍微隔远点观察,再继续修整到不想动为止↓

库贝尔

我的库贝尔,似乎少了点痞帅,多了些沧桑↑

这幅画老师要求用4B铅笔,我觉得有点淡,不够过瘾,用的14B。

或许因为技能非常地野生,颜色就靠实实在在的碳笔堆砌,画到后面就遇到一个困扰:凡是深色的地方,想把颜色画得更深呢,纸面打滑,叠不上色;想把颜色变浅呢,橡皮一擦也打滑,必须反复擦好几遍才有反应。

《五天学会绘画》,在书架上积尘十余年,没想到今年能跟着把它实践一遍。从边线、空间、角度与比例的关系,再到这里的光和影。

这幅炭笔自画像是最后一幅素描自画像的热身,所以,现在还真有点期末考来临前的小紧张呢!

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在我已是收获颇丰了——意识到头脑(右脑)对感官信息的超强加工能力;练习如何绕开这个加工程序;学着用更客观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增加了对画画的信心;还有,真的开始去画。

下次,是这个“左脑模式来画画”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会把“珍藏”已久、开始时的第一幅自画像和最后那幅自画像放一起做个对比,欢迎看官们来吃瓜:D

自画像及画画总结

铅笔自画像是《五天学会绘画》课程里最后一幅练习,正好和刚开始的第一幅自画像做个呼应,看看经历“五天”(对我大概是五个月)的练习,在画面上的变化↓

之前↓

之后↓

对着镜子画确实要难很多,因为人总是动来动去,位置发生一点变化,画面就对不上了。为了能固定姿势,没法画以前的那个正面角度,也做不到书上要求鼻尖贴近脸部轮廓的¾脸,现在这个大概是⅘脸?

虽然现在画出来的样子还是略显奇怪,但前后两幅画差距还算挺明显吧。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能“看”到更多细节了;另外,不再觉得画画是件难事了。

无论是人脸,还是水杯、书架、台灯、路或是路旁的树,这些让我习以为常的物品/景色,在大部分时间还和平常一样,但,只要愿意,马上可以切换到一种只看形状光影的观察模式,看得越久,发现的细节就越多。

《五》的作者Betty老师详细讲解的四种基本技能:对边线、空间、角度和比例的相互关系、光和影的感知。在前面的系列练习里都已经涉及了,合集可戳→《五天学会绘画》实践笔记

此外,还有第五、六、七项技能。

第五项对“整体或整合的感知”,将前四种技能整合,就像“会”骑车一样“会”画画,和走路、骑车、开车、阅读一样,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将四种独立的技巧融汇在一起,植入大脑,变成本能反应。这可以在对前四项技能的练习中逐渐自动获得。

第六项是根据记忆来作画,可以通过正常的画画练习和刻意凭记忆画画的训练中得到,练习可以帮助你积累原始素材;训练可以增强把画面存入脑海的“视觉成像”能力。

第七项是“对话”,这比按记忆作画还厉害:通过想象画出不存在的事物。作者认为这是大脑的想象和手里铅笔的对话——从一个模糊的想象出发,通过画笔的勾勒,“艺术家似乎在纸上能够'看到'或想象到这些细节”,一边勾勒一边想象,一边想象一边勾勒,直至作品完成。这个功能也是在前面的部分练习中也可以体验到,或者,也可以通过玩“达·芬奇的图案”来锻炼——从肮脏的墙上/污渍/云朵看出想象的图案。

这几天无意间在B站发现了一个id为“野望绘画”的up主周磊,之前在知乎上我也关注过他。他推荐新手从速写的路径开始学,在他的投稿里有一个“速写基础”的专栏。我一个个都看了,感觉像是作者的多年经验的提炼,既精炼又好懂。感觉想做的事情又增加了。。。

其中有两个点,我在之前的练习里也有领悟:

一个是,在6起型里,从大到小&不断校准的描绘次序;一个是4立体感里的有关遮挡的部分:和山的层峦叠嶂相似,我们视线和物体边界相切的地方都有边线,如果仔细看的话,光是脸上就有挺多的遮挡关系(这个感受是我在观察脸的时候产生的,视角一变遮挡关系就跟着变,很有意思)。

另外,在5线条里,他提到一个很有趣,不知是不是速写会特有的——物品的四种质感,以及怎么用线条表现不同的质感。

如果说《五天学会绘画》里,更多是“观察”;那在周磊的速写专栏里,我感受到更明显的是“表达”—— 在一个视频,周磊和贝塔老师两个人对同一场景画的速写,呈现的画面感觉完全不同。画画变成了一个个人的主观“表达”。速写,还可以实现快速表达

如果看过前面《大脑的故事》,就能相信:画画跟走路、骑车、阅读、写作一样,并不神秘,是每个人经过练习都可以拥有的基本功能。我们神奇的大脑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潜能空间,不用就浪费了,有兴趣的同学不用顾虑,拿起笔来开始画就对了。


现在呢,画画的系列暂时告一段落。不过一到写作文时间我就会忍不住拿起画本涂抹几下↓

比上面的图画更有趣的是,我给夫君画的几次速写,其中有一幅“恨铁不成钢”的瞬间,真是百看不厌、十分欢乐,儿子都夸我画得好。只是这里不便分享。 我觉得吧,画画还会继续,因为着实太有趣了!


记录于 20221107~20230306
汇总于 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