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9# 《翦商》、现象学2/11、杏子一枚半

这段时间读了《翦商》等关于夏商周的书;关于现象学,这回的新内容是土、水、气、温暖四种元素的概述;杏子一枚半都和关系有关:一枚是对“将心比心”的认识,现在想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得到了改善,另半枚是关于亲子关系中信任和放手的纠结。

一、《翦商》

历史像是一个永远也玩不到尽头的拼图游戏,不过大家还是玩得乐此不疲。考古学家们努力寻找破译那些关于往昔的残片,供人们作出各自的解读,拼凑出一幅幅想象中的往昔样貌。

《翦商》是一幅有关夏商周时代的拼图。

五六千年以前,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氏族部落开始相互集聚,发展出新的形态。文明呼之欲出,星光愈加璀璨起来。

稻米种植和冶炼技术二者结合让其中的一颗璨星显得格外耀眼。稻米技术提供了能量来源,使得人丁兴旺;青铜器不仅具有象征意义,相比玉器而言,它还具备武力的加成。除了可保一方平安,还能为统治阶级巩固阶级秩序。这二者结合到一起,促生了一个婴儿般的王朝——夏

夏是瓜熟蒂落的产物,温和而内敛,继续她自然生张的节奏。

以放牧为业的“商”族是周边“星星”中的一颗,他们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灵活的头脑。在走南闯北的游牧生活中,“商”族与其他众多的“繁星”族群保持着商务往来。

如果二里头遗址是夏留下的痕迹,那么后续的剧情可能是这样:因为夏的王权与铸造权分离,二者逐渐产生分歧,“商”族与夏的铸造团队里应外合,一举推翻了夏的当权者。夏被商取代,商王朝诞生

商精明又野心勃勃,此时,他穿针引线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地施展。

善于游走的商,将风俗各异的不同族群整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更大的整体民族。他推动种植和冶炼技术的普及。而在商贸活动中发展出来的文字,也成为实现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王朝从婴儿长成了外在力量强大而心智依然稚嫩的少年。

少不经事,因而一切大小事宜,都要预先求告祖先神祇(qí),按指示行事。

具体操作大概是:用文字把要求教的问题及其对应的选项预先刻在甲骨上,请神明作出示意性,解读神明的示意。等事情办完之后,还会进行复盘,将最终结果也刻在甲骨上。这些神圣的甲骨最终会被集聚在一起,被郑重掩埋。甲骨,是商留下的官方日志,为数千年后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来源。

如此仰仗祖先关照,商向祖先献礼的祭祀活动必然不可少。到了后期,还发展出了系统化的“周祭”,以确保能周全照顾到每一位列祖列宗。祭祀活动的规格,随着商王朝的扩张而不断升级。用活人献祭的人祭是祭祀活动中的常规操作之一。

初始,用于人祭的“人牲”,来源于周边部族的战俘。后来,不知是为了向祖先表示诚意,还是要向部族表达威慑,“人牲”的猎取范围竟波及到了商人的贵族阶层! 恐惧由外蔓延及里,商族内部出现了裂痕。

该是周族登场的时候了。起初,周族只是商王朝的附庸,主要任务是替商王讨伐其他的族群,“猎捕”人牲,保证“祭品”的有效供应。只是,在征战过程中,周族的力量不断壮大。某日,或许是出于忌惮,商王处死了前去献俘的周族首领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不仅要承担幼年丧父之痛,自己还随时都有可能步老父亲的后尘。若干年后,文王果然被商王投入深牢。三年!三年里的每一天,他距离成为“人牲”仅一步之遥。然而,第二个成为“人牲”的,是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商王为了试探他,甚至让他吃儿子的肉!所有的一切,都重重地击打着他,促使他成为周王朝的开创者——周文王

文王宅院的遗址里有一个隐蔽的地下密室,密室中存放了一批甲骨,侧面还挖了一个小小的壁龛。或许,文王就在这个密室中以壁龛为桌,挑灯钻研,深究那个能逆转家族命运的可能性。文王甲骨上的字迹非常细微,这显示了文王的小心谨慎,同时也说明这些工作的确是在商的存续期进行的。

除了研究这种用甲骨来请示上苍的“卜”术,文王还悉心研究了另一种对未来的推演方法——用草棍运算的“筮(shì)”术。文王发现,世事都是有起有落的,夏如此,商亦应如此。审慎的文王一直在观察生活并据此推演和修正因果律,以寻求行事指导。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理解,他推演出了由六爻组合出来的六十四卦,或许《易经》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此后,专属于商人的祖宗神祇被文王修正为一个不属于任何族群的、公正维护世间秩序的“上帝”。翦商事业拉开序幕。

文王离世前没能完成这项大业,他的儿子武王心怀不安地拿过接力棒,在弟弟周公旦修“德”思想的宽慰中继续前行。

直至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商纣亲自登上鹿台,以一把大火,完成了此生最后、也是最有诚意的一次献祭。

武王登基,周朝拉开序幕。令人吃惊的是,武王延用了商朝的逻辑,举行了一次极高规格的人祭典礼。也许,武王对于新秩序的建立还不是那么充满信心。按作者的说法:“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一年后,纠结的武王郁郁而终。临终前,太子尚且年幼,武王想把王位传给弟弟周公旦,也许他知道,要完成这份大业,或许,周公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武王的选择很对(要说他家兄弟之间的感情也真是好呀)。周公并不慕求权位,而是一心想灭除恐怖血腥的旧统治,树立以“德”为基底的新秩序

在这个关键时期,周公一方面稳定了局面,颇有谋略地册封了诸侯;另一方面,他尽力淡化商文化中的上帝形象,强调“天不可信”,强调信守“德”行的作用。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或许还为了掩盖周族早先那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周公尽了最大努力去抹除掉关于人祭的所有痕迹,重构了一份更美好的夏商周史。此外,他还着力于去除私刑、发布禁酒令,扼杀一切令人癫狂的因素。

他用“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的原则教导少年成王。武王的儿子成王颇受周公影响,十四岁登基后,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接班人。

周朝的大分封活动,以及周人抱持的族群平等,及同姓不婚的理念,助推了广泛而深入的民族大融合,由此孕育出了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也一直流淌着初始的那份谨慎谦恭。

春秋时期的孔子因为工作原因,能接触到一些材料,获取一些信息,从而觉察出某些关于那段历史的蛛丝马迹。不过,他也深切领会到了周公的意图,作为商族的后裔,他怀着感恩与崇敬之心,延续了这项历史的掩埋工作。

“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在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和重生”

李硕,《翦商》

以上,是经过我再次加工后的《翦商》略影,免不了给作者原本呈现的图景又增加了一层滤镜。

有人对这本书持有负面意见,认为历史不是小说,不应该添加这么多的主观表述。不过,作为一个发挥稳定的历史盲,我确实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心里那道牢不可破的历史之门貌似“吱呀~”一声开启了一道小缝儿。

书里有一个地方,看到心噗噗直跳,是第五章关于文字的那段。

甲骨文

远古祖先的生活就藏在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字里面。以前虽然也知道,但大约是一个头脑中的概念,而那个瞬间的震撼入了心,很难用语言描述。汉字能延续到今天,真是太幸运了!然后又开动脑筋,想出了另外两样触手可及的“古物”——姓氏和基因

所以,对我来说,是要感谢作者李硕的,也希望他能卸下那份沉重,恢复健康。关于那抹主观色彩,哪本书能没有呢?也是可以通过多读多看来平衡吧。

现在,为“天”而行的本义上的人祭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广义上的人祭,到今天依旧存在——那些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们,在为国家和民族献祭。搞不好,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将要为我们今日的贪婪和短视献祭。

那么,未来还有希望吗?珍古道尔和爱因斯坦都还觉得有,这个话题下次再聊。

二、现象学2/11

“骨针虽小,却意义重大,有了骨针解决了缝制皮衣问题,人们就可以进一步离开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北方,越过白令海峡走向新大陆。”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当时读到这段话,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是这期间看书的两次震撼之二),可能有点类似于#18现象学介绍里说的“出乎意料”:这个瞬间,“针”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稀罕家伙。

仔细地想想“针”的出现背景,他的工作原理、他的特性、他的发展变迁、他的材料和制作工序、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他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他的不同样式和用途,等等等等,一连串的问题,“针”这个小东西好像变得鲜活起来了呢。

从第一根费尽心机才能获得的针,到现在5块钱15根的小金属针,这一路,包含多少人的智慧和劳动。那些越是让我们感觉习以为常的物品,怕越是包含着长长的故事。

这是对人造物品的观察。

相信当年歌德观察更多的还是自然物,同时他也借着四种自然现象来分类解读。第二次翻译的内容是四种元素(自然现象)的介绍,译文已更新。

咱们的八卦里有八种自然现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古希腊人取了其中四种:地、水、风、火,对应歌德现象学里提到的四种元素:土(earth)、水(water)、气(air)和温暖(warmth)。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品质:

  • 土-固态:坚固性,边界性不可穿透性
  • 水-液态:流动和运动以及通透
  • 气-气态:无私扩散
  • 温暖-弥散:弥漫(pervasiveness),无边无界一触即发(impluse creation)

借助以上四种特质的指引,我们可以从四种不同角度来观察一个对象,从而实现丰富、平衡的观察。

虽然对原文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在平时,比如做饭、逛公园的时候,还是会刻意去感受四种元素的存在和不同。不理解也不用着急,后续的内容会有对四种元素更详细的解释。

三、杏子一枚半

这里叫杏子扑簌簌,其中“杏子”的原意指的是生活里出现的一些小收获小感悟。实际上好像有点偏题,几乎变成了读书笔记,不过话说读书也的确是我当下生活的一大部分。

通常,困难在哪里,杏子就在哪里。现阶段,或者自打我从出生到现在,遭遇的最大功课就是如何跟娃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育有青春期娃子父母们的血泪共业)、当倔娃遭遇困难的时候,用什么恰当的方式能拉他一把(不拉不得劲儿啊)?

所以,很多“杏子”跟娃有关。而娃对隐私很敏感,有时候讲不太清楚,索性就不讲了。

这次不涉及太具体的事件,而且有收获也有困惑,略微说说,也欢迎大伙儿来支支招。再说,将来等我儿子当了爹,兴许也能用得上。

前两天,娃的阅读理解里有一段话“Put yourself in other people's shoe and think about how they feel.”我查了一下字典,in sb's shoe 释义是“设身处地”,这很贴切了。

不过,还有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将心比心”。这两个词,谁的段位更高呢?

以前每次看到大娃拖拖拉拉不写作业,我都是“设身处地”地去想,作业量虽然大了点,但是要做的事情都是很清晰的呀!属于花时间就可以搞定的事。况且,早做晚做都一样,为什么不集中精力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再去踏实弹吉他呢?写个作业有那么难吗?我要是他,二话不说早就做完了! 这娃怎么就是不开窍呢???

接下来轮到我了:前面不是说要重新鼓捣网站么,我夫君一马当先把next.js研究了一遍,把眼前的困难都帮我趟平了。而我,迟迟没有动作。偶尔动一动,但每当有了一点点小进展,就仿佛取得了天大的成功,要奖励自己放松休息一下。最近这次放松就歇了十天。可别说,这十天里,我看书看得可起劲了,比什么时候都起劲,根本没时间鼓捣网站。我想我夫君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捣鼓个网站有这么难吗?换成我,早弄好了!

这样的事情,设身处地去想的话,确实会有点想不通,不过将心比心的话,就完全能理解了。

感受到了这一层,上周末,娃爸跟娃之间有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亲子关系大大改善,甚至,父子关系已经有了超越母子关系的苗头,我有点嫉妒。这是第一个杏子。

另外半个杏子,关于放手和信任

上上周跟朋友聊娃的事情,朋友建议:要放手,舍得让孩子掉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从坑里爬起来,这样得到的经验才是最有效的。

从心底里信任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越过困难,这很重要,我同意。同时这也的确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其实,正因为信心不足,所以才会产生一些过度干涉孩子的操作,最后闹得鸡犬不宁。

不过全然放手,似乎也不太合适——

第一,《毛毛》里掠夺时间的“灰先生”无处不在——电子设备入侵我们的生活,成功的产品无一例外,都能够精准打击人性的弱点。当然,有良知的设计也有,但还是太少了!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很容易陷入电子泥潭无法自拔。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还有可能会让人因此变得难以深入思考。

第二,能让娃自由生长,有充分的试错机会,当然很理想。不过,当前“工业化”的教育体系,总会存在一些时间节点: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如期批量收割,错过了就会很麻烦。而娃的成熟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晚熟的“品种”就相当被动。。。初升高的这个节骨眼,怕就是最吃紧的时期。

第三,看到娃反复掉进同一个坑,合并前两条因素,作为家长,好容易攒起的信任能瞬间化作头顶的一缕青烟~有没有?

第四,人生短暂。前人铺路,以便后人走过去铺更前面的路,这也是文明发展的规律。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更容易使人进步,比如老子,孔子,毛润之。如果能规避掉一部分坑,也不是啥坏事,毕竟一生里躲不过去的坑还多着呢。

综上所述,放手和出手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智慧,呼唤智慧!智慧!慧!

这些天

念头
因为历史的大门开了一条小缝,以及因现象学产生的一点想法。又开始心痒痒想要做老师了。我再多学习学习准备准备,万一哪天真的实现了呢。

关于吃
成功地实践了两个食谱:

行动
总!算!出去觅小院儿了,尚不知我们的小院儿在哪里。哎,可惜我也不会弄甲骨。

今日清明·缅怀
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鹌鹑);三候,虹始见。

我们下期见:)

畅~
癸卯·清明
🌱 anzai.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