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 希望、《修炼当下的力量》、歌德现象学3/11

如题的三个内容,特别推荐《修炼当下的力量》(Practicing the power of now,另一译本名为《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因为看完我感觉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往期琢磨过的部分内容跟它发生了若干奇特的关联,一些困惑也有了新的解答。分享给有缘人。

一、希望

病毒、雾霾、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就在身边,作为个体的我能直接体会到;极端气候、核污染的体验不明显,但新闻和朋友圈提供了一些间接想象;某某物种的存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说实话很难感受到。

不过——

所有动物的生命最终都依赖着植物生存。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命织锦,一针一线互为经纬。 每一个物种灭绝都像是在美丽的生命织锦上扎了一个洞。越来越多的洞会削弱生态系统。 随着织锦越来越破碎,生态系统就会濒临崩溃。

"这时候纠错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希望之书》,Ⅱ

疫情期间,特别是第一年,确实有一种无助的感觉。还记得四月里的一天,在园子里看见樱桃花和二月兰如期开放,蜜蜂也照常飞来飞去,心中竟升起一股莫名的慰藉。

1934年出生的珍·古道尔,从小对大自然非常感兴趣。尽管没有相关学科背景,23岁时她还是获得一个机会,如愿深入非洲丛林进行考察。

爱、忍耐与无畏让她与黑猩猩交上了朋友。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对黑猩猩的行为和社群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我需要花些时间待在大自然里,哪怕只是坐在树下,在树林中走一走,或听一只鸟儿唱歌,都行!这能让我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宁。

我最爱坐在河岸上看着鹤在壮丽的夕阳下一批接一批地飞过来,听它们古老又狂野的鹤鸣声——一幅特别的画面,总能让我感受到自然的洪荒之力。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希望之书》,Ⅱ

为保护黑猩猩及其栖息的森林,她投入了自己毕生的心力。但其实,保护黑猩猩,也等于保护人类自己。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她注意到,当地居民的贫困是导致森林减少的直接原因。为此,她设立了“关爱”(Tacare)计划,以解决当地村民的困难为着眼点,将对人的关爱成功地延展到对自然的关爱

她相信,尽管现在我们的机会窗口在一点点地关闭,但希望仍旧存在。因为她看到了:①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识(可以带来破坏也可以实现创造);②自然的韧性(大自然进化适应的能力);③青年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带来不同“,自发生长的的”根与芽“青年志愿者运动);④人类的不屈精神!

行动,是让希望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作为个体,我们每天都能做出改变,数以百万计的个人道德个人选择和行动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

——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希望之书》,结语

为此,她奔走于世界各地,试图让更多的人们意识到危机与希望,并加以行动。

在疫情期间,她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宣讲,这反而将信息传达给了更多人群(我就是这么认识她的)。我钦佩这位前辈,推荐这本访谈形式的《希望之书(The book of hope)》,其中也包含着珍的人生经历和智慧。我觉得她已经拥有了当下的力量。

二、《修炼当下的力量》

喜欢大自然里静坐,获得启发和力量的,还有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30岁前,托利一直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直到一天凌晨醒来,抑郁的感觉达到了极致——”我无法再忍受我自己了“,他想。

但是,等等!

”我“无法忍受”我自己“。。。这里,两个”我“,指的是同一个人吗?

这场激烈的情绪冲撞让他发现了两个我:一个是深藏在“水面”之下真实的那个“本我(Being)”,一个是头脑里那个包含着若干故事的“小我(Ego)”。

此后的他,宛若新生。

快乐与静定

人人都希望享有快乐,而现实总有潮起潮落。更重要的是,苦与乐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如果以快乐为追求目标,总难免会有失望。即便是实现了某个期待,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的感受也并不会持久,而且还可能产生”万一失去“的担忧。这么看,快乐与痛苦几乎是守恒的。

有一种比快乐更圆满、更持久、更纯粹的状态,暂且称其为静定吧。这是一种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形下都可能进入的状态。

这,也是托利在那个极端抑郁时刻”误入“的状态。

小我与本我

在这种”宁静和极乐“的状态中,托利在公园的长凳上安坐了两年。(难怪爱因斯坦一心努力想要推动技术发展,让每个人得到物质保障,以保证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和精力,从而实现个性发展和自我升华。。)

此后常常有人问他,如何能进入他这样的状态

在读了很多灵修书籍、访问过一些心灵导师、成为了他人的心灵导师之后,他将他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他的领悟写成了书《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之前在17#《大脑的故事》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不同的感官收集到的信息汇入大脑,大脑会将他们“翻译”成为我们能理解的种种感受,投射到内在的舞台,呈现出一部永不停歇的、专属于自己的感官大戏。即,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经过大脑创作整合而来的,是一种私人的、主观的体验

"小我"就是这场”感官大戏“的产物,或者说,是”我“在这个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小我“非常投入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身份认同)。为了凸显角色和价值,会创造出很多戏码(生活情景),为此头脑一刻也无法停歇。对该角色的任何否定都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和反应。”小我“的愿望是,这出戏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剧情,持续不停地演下去。

因为入戏太深,我甚至以为,这个角色就等同于我自己。直到偶然发生特别的事情,才会惊觉,在我所扮演的角色之下,竟还存在着一个我 —— 一个真实的”本我“!

思维创造了对立面,当你超越了这个对立面,你就会变成一个深深的湖泊。你生活的外在情况和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这个湖泊的表面。

随着循环和季节的变化,湖面有时平静,有时波澜起伏。然而,在湖的深处,总是宁静的。

你就是整个大湖,不仅仅是湖的表面而且还是湖的底部,永远都是绝对的宁静。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第八章

如果还记得18#《看见生命》中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我想,那个漂浮在空中的、拥有更丰富感官体验的、不会灭失的那个部分所对应的就是“本我”。

和“小我”不同,“本我”本自具足,自在永恒。不存在谢幕的风险,自然也不必有任何的恐惧和担忧。

人人都有本我,只是在小我的遮蔽下,不太容易被察觉到。一旦意识到“本我”的存在,最外的那层“小我”将会慢慢消褪,生命会因为本我的浮现而变得丰盛圆满。

濒死体验后的人多会变得平和安宁,也是因为他们窥见了这个真实“本我”的缘故吧。

过去、当下、未来

”小我”与“本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我”,二者的立足点也泾渭分明。

“小我”总是对过去念念不忘,毕竟,过去的种种发生塑造了今日的“我”。

“小我“也总爱将快乐寄期望于未来的若干个“如果...那么...”中:如果我有钱/有朋友/有爱人/有美满的家庭/有学识/有学历/有地位/有姣好的面容/有健硕的身体/....,我就会快乐。

可以回顾过去、可以追逐未来,唯独无法为当下停留——“小我”并不关心当下,当下仅是“小我”用以实现未来目标的一块跳板。

可是,过去和未来并不总在“我”的掌握之中,“小我”常会因此而产生不安和抗拒。

然而,当下,这个我唯一拥有的当下,却是那道通向”本我“的窄门。不用四处寻找,只需经由“当下”,就可以找到“本我”——我的真实本性。

意识之光

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有意识的思考,归根结底还是无意识的产物。我们的身体内置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由我们的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编制而成,它决定了我们的判断。相关阅读见 → 17# 《大脑的故事》

我们的思考其实是受限的。甚至,我们连停止思考都做不到,时刻都处于一个“自我Selfish”的状态。不信,静坐五分钟试试。

真正的意识,需要通过“本我”来显化——让意识之光照进那片宁静的湖底。进入“无念”的状态,反而能为意识让出一个存在空间。

无念,即"无我selfless",即临在presence,即把握当下。

托利在《修炼当下的力量》中提供了两个相关的练习:

练习一、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倾听自己的思想,觉察自己的情绪。仅观察,不评价;仅聆听,不批判。(第一章)

练习二、静坐冥想:通过有意识的呼吸,将注意力导入身体。(第五章)

通过“内在感觉的平静程度”可以确认练习的效果。

那么,意识之光对思考有帮助吗?有的。它会成为我们的灵感之源。

在我们需要创意思考时,不妨在思考和冥想之间多做切换,这与 15#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中提到的睡眠与清醒交替从而激发灵感的情况有些类似。或许,清醒时难以达成的“无念”的状态,也存在于每晚的睡眠当中。

接纳与臣服

进入“本我”,达到静定,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痛苦。

生活情景依然存在,我们依然需要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疾病、离别等等令人感到痛苦的遭遇。

痛苦让人不适。这种不适对我们意义重大:一来是个提示,提醒我们回归“本我”;二来,提供了练习的机会,以此为契机练习接纳与臣服。

这里的“臣服”并非放弃,也不是屈服,而是一种随生命之流而流淌、顺势而为的态度。

我们会感到痛苦,同时我们也可以拥有宁静平安,不再焦虑、也不再恐惧。

关于接纳与臣服,也有两个练习:

当痛苦来临时——

练习一、把自己想象成是透明的,让痛苦的诱因穿透你的身体,任其自然消失。(第九章)

练习二、①向当下的现实臣服,承认它,不与现实抗拒;②如果无法做到①,那么就接受当前的内心状况,允许痛苦存在,不与痛苦抗拒。(第九章)

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pain body)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负面能量场,由我们过往经历中未能及时清除的情绪累积而成。痛苦之身像一座火山,很多时候都处于沉睡状态。当某些事情发生,将其唤醒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本能的情绪和反应

虽然这些情绪反应并不能使我们感到快乐,但是却能帮助“小我”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会使“小我”感到安心。“小我”需要痛苦之身的持续喂养,以维持那个不变的人设。宁肯受苦,也不愿改变,这就是“小我”的逻辑。痛苦之身是我们反复经受痛苦的源头。

意识之光照亮的地方,痛苦之身无处遁形,“小我”随即土崩瓦解。

还记得托利那句 ”我无法忍受我自己“ 吗? 当“小我”瓦解之时,“我”与“我自己”不再分离,“我”就是“我自己”。

在开悟状态中,你就是你自己,你与你自己合二为一。

开悟,不会再有一个需要你去保护、防卫、和喂养的自己了。你不会再有一种关系:就是你与你自己的关系。一旦你放弃了这种关系,你所有的其他关系都将会是爱的关系。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第七章

多说一点

这个话题,是应一位读者朋友的要求写的,受益不浅,谢谢提点。

大概十年前,我读过托利写的另一本书,书名是《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记得当时读着略显吃力,但似乎也确实瞥见了那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过当书被归位到书架,我也跟着回归到“小我”打造的这个花花世界来了。

现在,也有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一些的缘故,感受会比上次更深一些。似乎有些理解了《六祖坛经》里慧能法师所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以及《心经》里讲的五蕴皆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这次读了托利的三本书:《修炼当下的力量》读了两遍,第二遍做了笔记;《当下的力量》仅作部分跳读;另外后面还有一本《人生不必太用力》(这书名起得不如前两者厚重哈)快速过了一遍。 总体感觉几本书的内容有很多重叠,从易读性看《人》>《修》>《当》。想读的话,选哪个都可以,按什么顺序也都不要紧,且常读常新(毕竟修炼也没那么容易。。。)

之前希望自己能发生改变,想的是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去入手。老朋友也会看到,前面有很多期涉及习惯的内容。现在可以知道,包括《福格行为模型》提供的方法手段,都是基于”小我“的特性来设计的。尽管不解决本质问题,但这依然是管用的。

毕竟作为常人,谁也不敢保证一下子就能瓦解掉“小我”,达到开悟的水平。 可以说,作为起步的助推剂,这些方法很有用!不然现在的我肯定不会那么仔细地去读这些书,就算读了也不会细琢磨吧。

同理,托利的书或许是又一剂助推,可以帮我们碰触更深层次的道理。

之前对人生的意义十分的好奇,可见11#《人性的枷锁》12#《活出生命的意义》,现在的理解是,起码先朝着“我是谁”的方向出发吧,和“本我”联结,本身就很有意义

此外,还产生了两个(也许不太着调的)感觉:感觉一,我们每个人的本我都是一体的,或者说,有点类似于操作系统里的硬链接或者快捷方式,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回事(这种完美之物,没必要创造多个吧);感觉二,指向之物具体说来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神”或者“道”或者“德”,每个人都是未显化的神明。

所以有一天送娃上学,在路上感觉看到的每个人都变得不一样,无论高矮胖瘦老老少少,都是那么地可敬可爱。再丑恶的人也只是因为受困于”小我“才会如此。再回想到以前跟我单方面或双方面掐过架的朋友,一下就都释然了(当然也需要等下次掐架的时候再次观察,看是否生效)。

之前对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感到好奇(6# 关于人类与计算机世界的若干Xia想)。现在的理解很简单:没开悟就没有,开悟了就可以有。

之前觉得学习现象学对认识世界会有帮助,现在更确定了,”大自然“里蕴含的信息和启示是无穷尽的,自然之书值得好好读一辈子。

三、歌德现象学3/11:土

大家都看累了吧,主要我也写累了,这次不多说了。这周更新的内容是如何从土元素角度进行观察,详情可戳→现象学#3 土:精确的观察

这些天

体验退休生活

可能还是《当下的力量》带来的影响:天气不错的时候老想到外边溜达。有一次还在隔壁学校的操场上看了一场评剧,别说还真好看!

另外还观察到早晨的操场上有一个女子太极组和男子太极组,阿姨们(或者姐姐们?)气色都很好。我也想参加,还没能鼓起勇气。

操场边的树叶

关于吃

油酥花生米,原来这么简单! 原来500g一袋的花生米能放到过期,这次1200g一袋的花生米,不到两周已经吃光光。关键:冷油下锅。食谱戳→油酥花生米,约10分钟

油酥花生米

酸辣丸子汤,看着不咋样,味道还真不错!做丸子麻烦,打汤简单。所以,做的话丸子一次可以多炸点。食谱戳→酸辣丸子汤,约1小时

酸辣丸子汤

新朋友欢迎通过竹白(邮件方式),或公众号搜”杏子扑簌簌“订阅,

下期,立夏见。

畅~
癸卯·谷雨
🌱 anzai.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