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0# 人体的进化

唐略老师在《思考中药》的火部方药——桂之属章节里提到,成书于宋的《活人书》对东汉张仲景的桂枝汤提出了一些看法:

桂枝汤治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秋冬可行,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虚寒者,不必加减。

宋和东汉相差800年,人们的体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我们跟过去的人们相比,真不只是千年的差距。

近年来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变,平时可能感觉不到,这几天我们看院子的时候就有点体会:30年前建造的三合院,厕所是旱厕,并且隐匿在院落的一角;磨盘、锯木头的支架、水井等等工具设施几乎变成了“文物”;火炕逐渐被电炕和暖气取代;家家都离不开空调冰箱这种可以调节房间小气候的神器。

托技术进步的福,现在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舒适。我们的身体不必承受体力劳动的过度摧残,也不必经受寒暑的考验,日子怕是比古代的皇帝过的还要安逸。只是好事也会有副作用——人体的进化赶不上现代环境的变化,“古老”的人体对“现代”的生活有不适应的一面。

在《人体的进化》一书里,称这种现象为失配,将因为失配导致的疾病称作为失配性疾病。失配性疾病不会传染,也不会完全遗传,但是导致失配性疾病的病因,如环境和行为模式是可以传递的。“文化”进化导致了失配性疾病的传递和蔓延。

作者归纳了七个进化节点:
一、直立猿
二、南方古猿
三、狩猎采集者
四、冰河时代的古人类
五、有文化创造力的智人
六、农业革命
七、工业革命

其中一~五存在发生物种改变的生物进化,而六、七则属于文化进化。在文化进化中,尽管没有导致新物种产生,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不限于饮食、工作、睡眠、体温调节甚至排便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用力甚至比生物进化还剧烈,因为这些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身体的使用模式。

因文化进化而导致的失配性疾病的例子,如:

智齿和牙齿排列不齐。 因为食物的精细化减少了咀嚼的工作,导致颌骨空间不足,智齿难以正常萌出。儿童期咀嚼不足,牙齿得不到足够的矫正刺激,因而无法定位在正确的位置。在这一点上,嚼口香糖倒变成了好事。

骨质疏松。骨头需要一定的压力和刺激、足量的钙质才能茁壮。因为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的变化、青春期提前以及寿命延长,骨质的疏松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过敏、哮喘等免疫性疾病。从微生物角度看,环境太干净、抗生素的使用,人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过少;从物质角度看,环境太脏,污染物过多。促发了免疫系统的失衡。

超重。工业化、精细化的饮食;被驯化的水果甜度增大;睡眠、压力、肠道细菌、体力活动缺乏等。在这些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想不超重都难。

扁平足。舒适、精心设计的鞋子弱化了足底的刺激,让足部失去了正常发育生长的机会。据作者研究,在习惯赤脚习惯的人群中没有发现扁平足的情况。

近视。过于单一的视觉刺激,限制了眼睛的正常发育。

归纳来说,失配有如下的三个根本原因:

一、能量过剩——生产力发展的副作用;
二、用进废退的机制——聪明的身体只愿意分配资源给有需要的部位,必须有一定的使用压力,相关部位才能得到发展;
三、人对舒适的无限追求——眼前的舒适≠有益于健康。

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癌症等等难以罗列的慢性疾病多少都受到了失配因素的影响,对于失配性疾病,预防的作用远胜于治疗,首先我们得了解才行。

进化的角度看人体,相当拥有了一个连贯的上下文背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这个角度似乎对应于《歌德现象学》中以太部分的观察。《歌德现象学》讲述的是物质现象的背后存在精神本质,以及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具备可操作性的步骤引导,让人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这样的能力。

这里的歌德,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的那位文学家,只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对自然痴迷的观察者、绘画爱好者、色彩理论研究者。人智学者鲁道夫·斯坦纳发展了歌德的自然观察方法,产生了歌德现象学。斯坦纳最重要的建筑作品叫歌德大殿,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小山丘上。

斯坦纳的兴趣爱好以及产出都很广泛,其中还有一项创新学科叫生物动力农业,蕴含着天地合一的整体观。《歌德现象学》的作者Tom Van Gelder就曾经是一位生物动力农业学校的老师,他原本的专业是生物学。

无论是歌德现象学还是生物动力学,都跟中医的思想颇有相似之处。印象中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过,斯坦纳某所建筑的奠基物是一个“TAO”(道)的标志。中医学和人智学应该是有着某种亲缘关系的。歌德现象学中的练习方法也可能通往内证观察之路的一种训练方法。供有缘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