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9# 磨刀、轮廓画、《独居的一年》

Hi,小伙伴们好,

最近沉迷于磨刀无法自拔,这期奉上新鲜出炉的家用磨刀小指南,略微有点长。。。

磨刀

磨刀会让人上瘾,谁磨谁知道:家常用的刀磨起来其实并不难,也不需要太多时间,期间的即时奖励还十分丰厚,最后,用亲手磨利的刀切东西,感觉妙极了。

以上感受,在真正上手磨之前,恐怕很难感觉到。

就算你从没磨过刀,看完下面的内容再动手试试,我猜一定能有99%的胜算。

首先,锋利的刀刃是啥样的?

通常,刀刃的截面可以想象成一个V字形,刃尖的圆弧半径越小,刃口越锋利。锋利程度不同,能干的活儿就不一样。我觉得咱的家常厨刀,磨到能切纸就可以了。 图

那么,你的刀还好吗?

刀刃的两大顽疾:钝了,或者卷了。豁口与钝了同理。 图

无论钝了还是卷了,刃口都会变粗,所以如果把刀刃朝自己方向轻轻晃动,在钝了或者卷刃的地方能看到一道明亮的反光线

有反光线的地方,用手轻拂两侧,如果手有轻微的挂拉感,那就是卷了,这时最好立即用磨刀棒荡一下,挽救挽救。因为细微的卷刃如果置之不理,受力会越来越偏,最后会发展成严重的卷刃,甚至裂缺。

金属磨刀棒和磨刀石的区别

金属磨刀棒的主要功能其实不是磨刀,而是通过荡刀来扶正轻微的卷刃,起到维持刃口锋利的作用。

如果刀刃不幸卷到荡不平、或是钝了缺了的程度,就要必须用磨刀石进行物理意义上的“打磨”,这时,刀刃上的金属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磨损。

从这个角度看,刀刃和牙齿一样,如果勤于维护,让它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既好用,还省力、省刀、省磨石。 反之,越拖延,“治疗”的成本越大!最好是每天都能用磨刀棒荡一下刀,就像每天都刷牙一样。(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曾一度认为磨刀棒只是个摆设?)

这里注意:陶瓷磨刀棒和棒状的金刚石的磨刀器,虽然是磨刀棒形状的,但因为它们硬度高,有较强的打磨力,本质同磨刀石。

好,这里我们下个定义吧(仅限本文):会削除较多金属的称之为,抚平表面毛糙的称之为

磨刀原理

刀的目标是磨出刃尖。要点有两个:①刀刃的放置角度,②打磨的方向

  • 角度:刀在磨刀石上的倾斜角度要和刃角保持一致。 图

  • 方向,有三种:横磨,斜磨和竖磨。不同方向形成的刀刃锯齿还有刀面的纹理不同。细微的锯齿对“来回拉锯式的切法”会有帮助。比如,斜磨的锯齿,在来与回两个方向的切割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可以亲自实验的。家用厨刀,横磨效果最佳,斜磨次之。 具体操作可参考:六芒星孙雪锋 磨刀基础理论13——磨刀的方向-哔哩哔哩 图

磨刀过程

磨刀会历经三个步骤:①磨-起毛边,②磨-去毛边,③荡-抚平表面。

  • 磨-起毛边:起毛边意味着打磨到位,出现刃尖了。这一步磨掉的金属量估计能占到总打磨量的90%。具体操作是:用粗磨刀石,先磨单侧刀刃,直到整条刀刃的对侧都起了毛边(用手能摸出来);用相同的操作打磨另一侧,直到再次起毛边。(如果怕把刀刃磨歪,下回磨刀可以换一侧开始)
    根据个人理解,画了一张“起毛边”过程的示意图,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图
  • 磨-去毛边,并细致刃面。图上可以看到,剩下的任务不多了,只剩下刃尖的小毛边,以及细磨刃面,转而朝精细化方向努力,这个步骤的重点是:打磨的力道要越来越轻操作次数也要逐次递减
    • 操作方法同前面起毛边的打磨一样,先磨毛边侧,再换另一侧。打磨之后能感到毛边变小。
    • 操作强度逐次递减,重复打磨上述步骤,如果有多块磨刀石,可以逐步从粗到细地换着用,直到无法察觉毛边。最后两面各轻荡一次即可。
    • 如果有更高的追求,可以用更细的磨石、砂纸或研磨膏继续打磨表面,做出想要的磨砂或镜面效果。
  • 荡-抚平表面:去除刃尖及刃面的细毛刺和浮在表面的金属颗粒,可以用荡刀板、帆布麻布厨房布、甚至你的裤腿等。

可以想象,最终的目数越细,刃尖就越细,刀就越锋利。

关于磨刀石

磨刀石也叫砥石,砥砺前行的“砥”。

砥石可以看做是磨料颗粒+粘合剂组成的聚合体。打磨时产生作用的是:①固定在表层的磨料颗粒、②浮动在表面的磨料颗粒和③刀身磨下的金属颗粒。在接触面上,通常还需要加一些水或油来辅助,让浮在表面的混合颗粒形成了一层均匀并更具贴合度的“浆”。

由上可知,磨料颗粒的粗细(目数)和硬度(研磨力),粘合剂的结合力(软硬)等因素,决定了砥石的特性。钢材不同,适用的配方不同,所以许多磨刀发烧友们会不可抑制地收藏一大堆的砥石。

其中磨料颗粒的粗细是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普通的厨刀主要考虑这点即可。 图

跟开车换挡一样,砥石的粗细最好与刀刃状况相匹配

利刀不能用粗砥石这点很容易理解。但是,钝刀能用细砥石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不过要承担如下副作用: ①累人,②费石头,因为打磨次数很多,在无穷无尽地推拉动作中,偶因角度不当而导致的③杵坏刀刃。 所以,你懂的:)

根据制造者的不同,砥石可分为人造砥天然砥两大类。人造砥石,相当于是我们人类自行调制的磨料+粘合剂的配方,各项指标都很明确,品类众多。老天也给我们调配了一些天然砥石,不过配方较为复合随机,同一块矿石的不同位置可能都会有些许差别,所以目数只能有个大概范围。

磨友们提到比较多的国产人造砥石有华夏砥、东明、古莘砥等,天然石有水滴青、青石、黄浆石等。

除了正经砥石之外,其实生活中的材料,比如石头、砖块、水泥、水缸口或陶瓷杯的杯底、玻璃或纸板加研磨膏等都是可以用来磨刀的;除了正经的金属磨刀棒和皮面荡刀板之外,纸板、帆布、木头、甚至自己的裤腿也都是可以用来荡刀的。

家里现在就只有一块粗细未知的中砥。经过我的几番努力,曾经有缺口的那把斩骨刀,如今都勉强能削纸了。因为没见过世面,当前这种锋利程度已经让我非常满足了。失败经验:可能因手残且以横磨为主,刀刃局部有些歪歪扭扭,有待日后加强练习。

自家用的磨刀石怎么选?

这,跟用磨刀人是否勤快有大大的关系。

  • 如果平时很注意维护:用磨刀棒+1000目的中砥就可以了
  • 如果很久才磨一次刀,刀刃状况不好,钝得厉害或有缺损:加一块400目的粗中砥或金刚石板
  • 如果有更光滑锋利的追求,加一个3000目的细砥

我自己是这么想的:

  • 一块青石(据说约800目)中磨,一块水滴青(据说约3000目)细磨。
  • 一块双面金刚石板,120目+600目,用来找平砥石,打浆,粗磨。
  • 万一没有克制住好奇心:
    • 一块1000目的华夏砥,看看1000目到底是个啥粗细。
    • 一块黄浆石,跟水滴青做个对比

💡因为材质不同,有的砥石需要泡过再用,有的砥石不耐泡,这个信息在买的时候务必搞清楚。

以上内容来自各路大神,底下附有部分的参考链接(实在没记全)供好奇宝宝们参阅。

走火入磨

磨刀不如砍柴工。磨完刀,再看看娃,发现娃每天都在努力地挥刀斩作业。能不能少花点时间写作业,多花点时间磨磨基础和错题呢?上礼拜我跟娃叨叨了一些磨刀的体会,这个周末竟发现我娃真的开始“磨”自己了,是巧合吗还是被传染了?

家常互磨。家庭生活里,貌似也是在互相打磨,每个人即是刀,又是石头。在最亲密的伴侣之间尤其如此。如果一方吹毛求疵,以打磨对方为己任,那对方材质必须与此匹配的强韧度才行,不然要么刀被磨毁了,要么石头要承担被刀劈的风险。更进一步,要是磨石方对刀刃方有改刃角的妄念,肯定两边都不会高兴。但是,如果一方彻底放弃磨石功能,对另一方看似好,其实也不好。

轮廓画

“纯轮廓画练习并不能创造出一件「像样」的作品,但却是让学生们以后能够创造出像样作品的最好、最有效的练习。更重要的是,这个练习重新激活了我们小时候的好奇心,并重新对普通事物产生美的感觉。”

“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纯轮廓画得对象:一根羽毛、一张书皮、一捆头发。一旦你转换到右脑模式,最普通的东西也变得不同寻常的美丽和有趣。”

——《五天学会绘画》, Betty Edwards

纯轮廓画练习:一只手窝出掌纹,另一只手握住铅笔,眼睛只盯着掌纹手(不看画纸),倒计时5分钟,把眼睛看见的线条用画笔忠实地记录下来。(《五》- 6.画自己的手:边缘和轮廓,P66)

最后得到这样的一堆线条↓ 图

边线edge - 在绘画中,边线是指两件事物相遇的地方,即,两件事物共享一条边线。

轮廓画是关于边线的练习。对边线的感知是五项基本技能中的一项。另外四项是:空间(阴影)、相互关系(透视和比例)、光线和阴影(描影法)、整体或整合。其中最后一种“整合”是随着其他四种技能的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的。

练习感受

1. 当明显的线条画完了之后,又会发现一批次明显的线条,然后又会有更细的一批线条。随着时间的推进,观察会变得越来越细致,你会看到之前看不到的地方。再接着可能会是崩溃,觉得没法发现更多了,不久又会发现新的细节,如此循环。。。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2. 轮廓画也是越过“左脑”,使用“右脑”的练习,路径是“感知(眼)→描绘(手)”。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当相似线条太多,冒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左脑”也会跑来救场,符号系统立马出来安抚你说,接着是一堆相邻线条,于是切换到“想象(脑)→描绘(手)”,刷刷刷地迅速敷衍几笔。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进错了模式,于是又慢下来,一次只看一个线条,耐心诚实地把看到的形状描下来,回到右脑模式✌🏻

3. 这个练习只要想的起来,貌似在哪儿都能做,未必要用纸笔,有眼睛和手指头就够了。

《独居的一年》

这是一本小说。没想到,竟然读完了整本,花了整整8个小时。。。中途一度放弃,因为对结局里特德的死因好奇,又拿起来了。

原来,“独居的一年”,只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很小很小的片段,作者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我猜因为这是露丝和她妈妈玛丽恩人生经验的某种交叠和碰撞吧。

看不下去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故事里的人物个个古怪,没有一个看起来是“正常”的,也许,荷兰人除外。对,感觉好像缺点“左脑”,直白洒脱不计后果,有时候还不合逻辑。

但这种奇怪和冲突或许也是让人不知不觉看下去的原因,加上作者描写的画面感很强,露丝躲在罗伊柜子里那段,仿佛身临其境,看得超级紧张,心跳加速了都。。。

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被幻象占据着,我们的想象力越丰富,这些幻象就会越变化多端、生动逼真。当这些幻象自动登记好摆在面前时,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呢?那时的我们一定羞愧难当。

—— 《毛姆的文学课》,毛姆

从《独》切到《毛》,正好看到这一段,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看书法总能带来一点惊喜。细细想来好像是这样的,谁能把内心的所有独白昭告天下呢?谁不曾有过放肆不羁的那一面呢?不过是受内在的“良知”和外在的“文化”的牵引,部分的想法没有被大肆张扬或付诸行动而已。

“读传记,尤其是自传,不如读小说。传记看起来真实,但经不住考证,难免有捏造或美化的事实。小说是虚构的,但正因为有虚构的幌子,作家才能尽情把真实的故事讲给你听,真实刻画出人性。此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复利人生) ,这也是有道理的。毛姆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最后,“不就是埃迪和我嘛”,结尾来得猝不及防。玛丽恩和露丝,相隔这么多年后的母女缘就这么自然轻巧地续上了,料想她们余生不再会错过彼此了。

小专栏及链接附录

好了,下期“小酿”将于 11/22 小雪时节开坛,

我们下期见:)

畅~
2022/11/7
🌱 anzai.link